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诗酒自娱 - 

[原创]关于格律体新诗(连载)

[复制链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2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格律体新诗的韵律

韵律就是诗中用韵的规律,理所当然是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压韵在诗里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几千年的诗歌中,鲜有不押韵的异类,简直是无韵不成诗。因为语音的变化,有些古诗今天读起来似乎已经没有韵感了,容易产生无韵的错觉,那是缺乏音韵学知识所致。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有人就认为不压韵。其实,在这里,“者”照古音应该读如zha。这样不就压韵了吗?

虽然新诗是从外国自由诗脱胎而来的,但是若按是否押韵加以来区别,有的流派压韵的作品占居主流,如新月派;而有的流派不压韵的作品占居主流,如七月派。而有的两者相当。中间虽然也有反对用韵之说,却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有无韵诗盛行的时候,但是总不是很长。对不压韵的自由诗,往往有批评的声音;反对压韵的意见,往往也会有争论的发言。就是新诗祖师爷胡适,他的《尝试集》也是压韵的作品占绝大多数。他在著名的新诗八年总结《谈新诗》中,也明确地说:“至于用韵一层,新诗有三种自由:“第一,用现在的韵,不用古韵,更不拘平仄韵;第二,平仄可以互相通押,……第三,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他的意思很明显,不过是在肯定韵律的前提下,也容许无韵诗的存在罢了。

新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郭沫若在创作上成就远在胡适之上。胡适虽然是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的作者,但是那些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解放体”。郭沫若倒是提倡过“不借重音乐的韵语”的所谓“裸体诗”,但是他是确指散文诗和自由诗的。而且,他自己的创作,就连早期的代表作,也是有韵与无韵各有千秋的,更别提继《女神》之后的《瓶》以及翻译的《鲁拜集》,都是有韵诗了。

另一位曾经明确主张“废韵”的诗人戴望舒成为反对韵律者的口实。他的创作确实也经历了由用韵到无韵的转变。但是他的整个创作,在是否用韵上,走了一个“之”字形,却是津津乐道于《我的记忆》、《断指》等无韵诗的人们所未曾注意的。他的前期作品中,脍炙人口的《雨巷》、《烦忧》都是用韵的典范之作,作为后期向音韵回归的产物,诗集《灾难的岁月》,又使诗人达到了创作的新的高峰。

艾青作为新诗历史上一位大诗人,他提倡新诗的散文美影响深远。现在回头检视,应该说是消极影响更大些。然而他自己的创作止于散文美的吸取,类乎中国诗史上的“以文入诗”和“以文入词”,诗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丧失,亦即并未达到“散文化”的地步。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的《大堰河》与气势恢弘的长诗《大西洋》、《光的赞歌》,就是充分利用了散文美的自由诗的成功之作。然而艾青并没有抛弃韵律。特别是他的后期作品出现了明显的向格律的靠近。本章第一节引用的艾青关于诗的形式的意见,表明他对于韵律是没有丝毫偏见的。

纵观中国新诗发现的历史,诗人们用韵与否,大抵是符合胡适在主张,各自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有规律地压韵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大约与无韵诗平分秋色。这是有统计学的依据的。李怡在《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中,就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选本,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这个结论。

20世纪50年代以降,直至80年代中期,用韵已经成为诗的主流。只是在最近20年内,无韵诗随着新诗散文化的恶性发展,才几乎主宰了整个诗坛,仿佛压韵真正是“可怕的罪恶”。这种现象,跟只有自由诗而没有格律诗一样,是极不正常的,不利于新诗健康的发展,不利于新诗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我们可以看出,反对诗中用韵,或是鄙弃韵律的观点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的;同时,目前废韵的风气给新诗带来的恶果也日益彰显。反之,对于韵律在诗中的作用,历来的美学家都曾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各个方面给予令人信服的阐释。王力甚至不承认“素体诗”的格律诗身份。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优秀诗篇中,韵律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不知有多少优秀的诗人,是韵律给了他们的创作以切实的帮助。理论家的论述就不一一征引了,姑且听听诗人们的感受吧。

诗人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探索用韵的规律,悟到了使用韵脚的妙处。马雅可夫斯基就曾说过:“没有韵脚,诗行就松散了。韵脚可以使你回到前一行,使讲述一个意思的几行诗结成一体。”他在创作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妥帖的韵脚,并且“总是把最富特征的字放在最后一行的末尾,无论如何使它押韵。”雪莱也说,应该“确定有韵律的语言与无韵律的语言之区别”。泰戈尔则说:“诗歌决心受格律的限制,……韵律的产生像一切的美在宇宙中产生一样。”(《文学评论》1959.3)公刘把“赞成散文美”和“抵制散文化”当做“关系到新诗生死存亡的大事”,既“肯定散文美”又“坚持押韵”,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他说:“我很少写无韵的自由诗,一般都力求押韵。”(《文学评论》1983.4)实际上,在诗的创作中,用韵不但“使你回到前一行”,而且像一根探路的竹竿,帮助他探寻前路的落脚点,从而一路顺利前行。即便遇到障碍,也必欲克服而后已,从而获取创作的快感。还需要指出的是,韵律在读者欣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种期待感,从而增加审美的愉悦,甚至使读者产生“猜想”,进入参与诗人创造的美妙境界。(此节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684

帖子

56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4
发表于 2006-1-22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体新诗读起来觉得容易接受,毕竟他的样子像诗,内容易懂,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你是月光我是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28

帖子

1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0
发表于 2006-1-22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啊,学诗真能增加学识,我喜欢多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3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看来,韵律之于诗的重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了。自由诗有不压韵的自由,当然也有压韵的自由。而自由诗的压韵与格律诗的压韵,其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有一定之规。至于格律诗,压韵是普遍的正常的存在,韵诗处于正宗的地位。考虑到英诗有“素体诗”的成例,姑且承认无韵却遵从节奏规范的作品在格律诗里的“合法”地位。但是这只是一种特殊待遇,只是聊备一格,“允许存在”而已,而不可能僭越本位。

压韵的历史几乎与诗史同步。随着语音的演变,音韵也随之变化。唐韵不同于先秦,词韵不同于诗韵。今韵当然不同于古韵。新诗不像当今旧体诗词,用韵有依古还是傍今之争,在依照普通话语音压韵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或是诗人有探索的兴趣(徐志摩就写过用他家乡硖石土音压韵的诗),不能用方音压韵,更不能普通话与方音混用。这也应该是诗界共同遵守的准则。

汉语在世界语言之林里,无疑是一个“富韵”的语种。这给诗人们用韵带来了便利。目下,用韵一般又不分平仄(8),只要能读准字音,熟悉《汉字拼音方案》(如今连小学生都懂,况诗人乎),掌握比较丰富的词汇(这对于诗人,亦属本色当行),选择韵字还能够难倒诗人吗?就是在学习阶段,只要有一本《新华字典》,一本韵书在手,困难也可以自行克服。

关于韵律,我们还需要明确:什么是压韵?压韵就是在诗行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者相似的字(即韵字,又称“韵脚”),以期达到音调优美和谐的效果。过去还有“头韵”一说,即诗行的首字用韵。由于其效果不甚明显,又有些流于繁琐,而今已经很少考虑。还有一种特殊的韵法,称之为“阴韵”。这就是韵字安排到诗行的倒数第二个字,而尾字一般是相同的虚词,参见注(8)即可明了。

明乎此,我们就可以进入压韵的操作层面了。这不外两个问题,即韵部的划分与压韵的方式(简称“韵式”)。

先谈韵部。把韵母相同和相近的字归并在一起,就是一个韵部。在行末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就压上韵了,就会产生“韵感”,使读者取得审美愉悦。为了帮助写诗的人准确地压韵,一直有一种工具书,就是“韵书”。韵书把同一个韵部所有的字集中在一起,而且在每一个字后面排列以它收尾的词语,以便选择。不仅如此,流传广泛,大家公认和通用的韵书也就带有某种“法定”的作用,诗中用韵违背之处便是犯规,称为“脱韵”。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遵照这部韵书。《平水韵》划分的韵部达106韵之多。而今天我们写诗在用韵上比前人有了大得多的选择面。“五四”以后就有刘雪苇、赵元任根据当时所称的“国语”编制新的韵书。后来许多诗人采用清代形成,已在民间曲艺做广泛流行的“十三辙”划分的韵部进行创作。这十三个韵部是:发花,坡梭,乜斜,姑苏,一七,怀来,灰堆,由求,遥条,言前,江阳,中东,人辰。

由于“十三辙”稍嫌粗疏,后来“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41年编订了《中华新韵》,开始了“十八韵”的分部。后来以此为本,有若干种韵书印行。此书对韵部的划分是:麻(AIAUA),波(OUO),歌(E),皆(IEUEe^),支(i-),儿(ER),齐(I),微(EIUI),开(AIUAI),模(U),鱼(u,读如“迂”),侯(OUIU)。豪(AOIAO),寒(ANIANUAN,迂AN),痕(EN INUN,迂N),唐(ANGIANGUANG),庚(ENGINGUENG),东(ONGIONG)。后来以此为本,有若干种韵书印行。其中最完善的当推2004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谢德馨编著的《中华新诗韵》。

此书不同于以往韵书的是,在《韵语检索》之前,还有一篇《压韵基本知识》,实际上是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深入浅出的音韵学论文。作者对韵部的选择、压韵的宽严、压韵的若干忌讳以及克服困难的手段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当然,要熟练掌握用韵的技巧,真正得心应手地使用韵律这一工具,还得靠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去感悟、体味。而这个过程,将是诗艺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获得创造的喜悦的过程,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在这一节的最后,介绍几种常见、常用的韵式。韵式就是压韵的方式。在一首诗里,可以视表现诗情的需要,只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若干种结合使用。

中国古诗最常用的韵式是偶韵,这种韵式对新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偶韵,就是诗的偶数行用韵,而奇数行不用韵,但是首行例外。如果不换韵的话,首行使用的韵字规定了全诗的韵部,这个韵字就称“顶韵字”。也有首行不用韵的,那最好是诗行较短,即顿数较少的作品。古诗中的五绝首行往往不用韵,而七绝首行不用韵就很少。七绝和七律首行不如韵的,一般有一、二行的对偶来弥补韵脚的缺位。

其他的压韵方式有:

交韵,就是奇数行与偶数行发表压不同的韵脚。用符号来表示,就是ABAB式。举臧克家的名作《老马》为例(前引戴望舒《烦忧》也是用的交韵):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抱韵,就是四行诗里,一、 四行与二、三行分别使用不同的韵部。用符号表示,就是ABBA式。这种韵式主要是从外国的十四行诗引进的。但是远在《诗经》暗中也可以找到抱韵的例子,如《野有死麇》、《汉广》等篇。

换韵,即在不同的诗节采用不同的韵部,达到摇曳多姿的效果。上引《老马》即是换韵的实例。有一种每两行一换韵的韵式,可以看做换韵的特例,成为“随韵”。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是以随韵著称的。受其影响,也压随韵的新诗不少。

各种韵式的使用,如同其他格律手段一样,当然是为表现诗人的感情服务的,都是表达内容的工具。但是有不有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使用得好不好毕竟大不一样。

闻一多先生有一段关于用韵的话断代史得非常好,让我们用这段至理名言来结束本节的论述吧:

中国韵极宽,用韵不是难事,并不足以妨害词意。既然这样,能够用韵的时候,我们何必不用呢?用韵能帮助音节,完成艺术;不用正如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馁,不亦愚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0
发表于 2006-1-23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酒是对应的关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3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问得好:可能对应,也可能不对应。

诚然,李白斗酒诗百篇,然而在下喝了也白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684

帖子

569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4
发表于 2006-1-23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学诗,先要买一本韵书去。
你是月光我是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4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子说得真好:诗就要有“诗样子”,就像人要有”人样子“。

光是分行,还不算”诗样子“;就像只有眼睛鼻子,还不算”人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5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几种固定诗体的探讨

中国古诗,在唐代成熟了近体诗,包括五绝、五律和七绝、七律,共计四种(排律不算,因为行数不定)。近体诗和古风一道,玉成了我国诗歌不可逾越的黄金时代。近体诗就是四种固定诗体。而各种词牌、曲牌,都是一些固定诗体,共同托起了宋词、元曲的繁荣。

国外也有许多固定诗体,其中,起源于意大利而流传于欧美的十四行诗,已经发展为一种世界性诗体。此外,日本的俳句、相当于中国绝句的古波斯“鲁拜体”,都产生了许多杰作,名震遐迩。朱湘的〈石门集〉里,收入了他移植多种西方诗体的试验品。

可以说,形成固定诗体是一种在世界诗歌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固定诗体莫不为各国诗歌的发展建立了殊勋。

那么,有不有必要在格律体新诗中,建立若干种固定诗体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或问,这种必要性与可能性能不能统一呢?回答是,根据格律体新诗以往的实践,完全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格律体新诗的几种固定诗体的雏形已经形成,只是有待于继续巩固与发展罢了。若谓不信,试依次论之。此前,需要就两个问题加以说明:

首先,虽然每种诗体都有行数的规定,但是这并非唯一的要件。我们是在格律体新诗的范畴里谈论固定诗体的,所以除了规定的行数外,还得完全符合节奏与韵律的规范。正如仅仅是七言八行,而不讲平仄、对仗的作品,决不能叫做七律。

其次,固定诗体在符合行数之外,节奏上既可以采用整齐式,也可以采用参差式;至于韵式当然也可以任意选择,甚至还可以允许无韵的“素体”。这是与古典诗词中的各种固定诗体大异其趣的,在创作上给予了诗人极大的自由。

一、四行体(可称“新绝句”):

早在新月派时期,就有诗人喜欢这种类似绝句的短小诗体,例如:

默默地,我步入了中庭,

一痕的新月爪破黄昏。

还不是燕子飞来时候,

旧巢无主孕满了春愁。

——郭沫若《瓶.十二》

案上几拳不变的奇石,

何如天空善变的浮云?

囊中几粒有限的红豆,

何如天空无数的繁星?

——刘大白

新月派中坚饶孟侃的《走》一气呵成,如得神助:

我为你造船不惜匠工,

我为你三更天求着西北风。

只要你轻轻说一声走,

桅杆上便立刻挂满了帆篷。

从诗意看,爱情决心的表达是十分动人的,而且形式完美:从顿数看,每行四顿,属于整齐式;但从字数看,也可视为参差式。

朱湘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格律意识的诗人,自觉地作过多种探索。他的《石门集》里就受有标题为《四行》的四首新绝句。有趣的是,这与上述说明几乎完全吻合。兹照录如下:

斑鸠,掩了口儿,正在啼哭;

竹签上有纸钱瓢飘;

一树冬青,只见有夜儿低覆,

那树桩是长在阴曹。

完结了,这丑陋的生活;

这个你不能责备环境……

除了人,环境还有什么?

惟有懦夫才责备旁人!

人性,当然,人类要重视——

超越的古圣

牺牲了自我,为着今日……

将来呢?大神?

鱼肚白的暮睡在水洼里,

在悠约的草息中作着梦。

云是浅的,树是深的朦胧。

远处有灯火了,红色的,稀。

四首里,一、三是参差式,二、四是整齐式;一、二、三都是压交韵,第四首压抱韵。只是有的地方节奏不太协调。如第三首的跨行不怎么成功,人为的痕迹太重。

这种四行的“新绝句”,为不少诗人所喜用,在诗艺上十分成功的不乏其例。如新月派中坚饶孟侃的《走》:

我为你造船不惜匠工,

我为你三更天求着西北风。

只要你轻轻说一声走,

桅杆上便立刻挂满了帆篷。

这种爱情决心的表达是十分动人的,在形式上如果只讲顿数,每行四顿,属于整齐式;但是字数又呈参差对称状,也可以看作参差式。

齐云的《蓝色的梦》非常奇妙,可以是最短的四行诗,仅仅20字,与五绝一样,而其诗思精妙,内涵十分丰富,过目难忘:

我梦见地球

是一滴泪水

无数的雨儿

游在泪水里

二、八行体

八行体格律体新诗在容量上相当于五律。这种短诗一直相当“得宠”。早在新诗的婴幼儿时期,就产生过不少八行的佳作。如郭沫若的《维纳斯》,刘大白的《是谁把——》,朱湘的《寄一多、基相》,沈紫曼的《别》(均见《中国现代格律诗大观》)等等。上世纪50年代,沙鸥喜用此体,有“沙八行”之美誉。公刘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繁星在天》、《运杨柳的骆驼》等,人们津津乐道。虽然他们未必是有意识地写格律体新诗,但其格律化倾向是相当明显的。有的作品就是地道的格律诗,如前引沙鸥的《重逢》。可见这种诗体天然地与格律体有缘。自觉地按照格律体要求创作的八行诗当然也不乏精品。下面从《新世纪格律体新诗》引用几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帖子

8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6-1-25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兰河啊呼兰河寂寞地流淌

关注它的是肖红孤独的目光

这一天啊这一天我将她探访

故园中寻觅她那永恒的忧伤

呼兰河啊呼兰河泛起了微浪

激动它的是肖红哀怨的篇章

这一天啊这一天我将它探访

呼兰河给我的是永远的惆怅

——王端诚《呼兰河畔》,五顿二节整齐式

黑夜蒙住了白天

星星睁开了亮眼

乌云吞噬了星星

霹雳甩开了长鞭

暴雨稀释了霹雳

磷火跳出了墓园

阴风吹熄了磷火

晨风照亮了天边

——卜白《无题》,三顿四节整齐式

小时候,日子在妈妈的怀里

没有台历,只有惬意

上学了,日子在教室的黑板上

看着台历,数着星期几

三十而立,台历在爱人的心里

每天翻一页,天天都甜蜜

四十不惑,台历在伴随着叹息

每翻一页啊,都不容易

——晓曲《台历》,四节参差式

摘下来的花朵

香气会渐渐消散

梦想成为现实

就失掉美丽花环

当青春的岁月逝去

再没有激情的笑颜

得到了盼望的一切

再没有当年的期盼

——宋煜姝《无题》,三顿四节整齐式,但一、二节呈参差对称状

夏日的雨声敲打着心扉

蒙蒙的远烟更温柔妩媚

叶子在凉风中黯然低垂

这是否就是相思的滋味

这是否就是相思的滋味

叶子是凉风中黯然低垂

蒙蒙的远烟更温柔妩媚

夏日的雨声敲打着心扉

——三月《相思的滋味》,四顿二节回文式,似始自《烦忧》(9

虽然只多了四行,但是八言体在形式上的变化却大了许多。以分节而论,就有四四,二二二二,一三一三,三一三一,二四二,三二三,三三二等多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是独节体)。分节的方式可以派生出许多种对称的样式,像魔方一样变幻无穷。至于压韵,八行诗可以运用上文提到的所有韵式,诗人根据节式能够作出的不同安排,同样变化多多。行式、节式、韵式的结合,使诗人在看似狭小的天地里,能够大显身手。

八行诗是一种最便于学习的格律体新诗,从这里入手,最容易见效。

下面举两个独特的诗例来结束关于八行体的论述。

先看黄淮的《三个和尚》,其分节的一二二二一式,上文没有提到,因为是一个特例:

都因为没有水吃

一个抢走了扁担

到码头去扛脚行

一个抢走了水桶

到集市去卖豆浆

一个在井边苦思

办起了矿泉水厂

都因为没有水吃

再看沙鸥的《读信》:

一年像一条河

深深的河水向我流来

又悄悄地,悄悄地

绕开了我

一年像一支歌

甜美的歌声留在心中

却淡淡地,淡淡地

变成了寂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