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赵小帅 - 

读《桑园街》之随笔杂记

[复制链接]

6

主题

51

帖子

5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1
发表于 2006-1-7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跟个小评:

开眼,读文章还有这种读法,“脉络,枝叶,承接,伏笔...”。我通常品菜会这样。

上高中学语文时就在纳闷儿,鲁迅在写文章时,会先考虑主干,枝叶,结构之类吗?老师竟能把文章拆解,分析,理解的如此透彻。而到头来我还是不明白鲁迅到底要说明什么,脑子总在想鲁迅当时真的是要表达老师讲的这些吗?老师教我们写作文,还要先写提纲。学课本上的文章,学完后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高考时,语文判卷儿老师短短时间能给出个公平的评判吗?通常是草菅人命。扯远了,想起来就气。现在庆幸没有被那些条条框框所影响。

个人见解:不论作者想表达什么,总能带来他的意境,不论是华丽或朴实的词句,何种表达方式。但有效的表达,能刺激人的神经,所谓共鸣。最重要的,文章的分量来自生活的重量。

身未动,心已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86

帖子

48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6
发表于 2006-1-7 0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首先谢谢司机MAN的讨论。

记得以前着迷于杂文的时候,也经常与一些朋友老师讨论文章需不需要套路,当然为此事也各有争执。不管需要与否,我在此说的是,‘脉络,枝叶,承接,伏笔’等一些东西绝不是所谓的套路。自古以来文字由几千年沉淀积累,由原来的文章演变为文学,也由单一的散文格式发展到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样式。而不管从哪一种上面来说,它都有独特的的表达模式,这也就是所谓的框架。对于文学或者某一种文体来说,它始终在进化或者演变着,而在演变进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技巧。至于‘脉络,枝叶,承接,伏笔’这些东西,不是文学的基础,而是经验技巧。当然,在以前或许没有这些名词,这都是对于在文中产生的某种现象或者写作手法给冠于的名词。你可以说不需要这些名词,但你绝不能说不需要这种现象或者手法。以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没有这些你写的成文章么?或许你在写之前没有想这些或者根本不懂这些,但你下笔的时候它们肯定以某种方式存在。若没有这些,别说文不成体了,就是你一句话、一段文章也是句不成句、段不成段。写文章总要有主题吧,没有主题脉络的那不是文章。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枝叶’穿插,你自己想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或许就成了静物,不能动了,无立体感了。倘或枝叶过多,本意是写王老五的,却从始至尾写李四,一直写到死。没有承接技巧,这边正写着某某正和老婆在床上哼唧呐,冷不丁地又冒出一段张三的二大爷正在床上躺尸呐,张三的家人还没哭呐,这边王二又揍起他家三小子来了,如此生硬的转承,笔者固然明白,但读者们不读着费劲么。若没有伏笔,那干脆朱筒倒豆子,有什么说什么,这不成了故事会了,即使是故事会也讲究卖关子吧。

鲁迅先生在写作前不可能去想这些名词,但在他心中会存在这些文学现象,不然他也下不了笔的。还有,鲁迅先生有些文章,如果你不知底细背景,你肯定也觉得他写的很乱。小说且不去说,就杂文而言,多数属于驳论、抨击的文章,他的格式也根据他抨击的对象、现象而定。

呵呵,再说见解,好的作品不是在于作者本人自己的意境。我写一个操字在纸上,能说它没有含义吗,还有很深的含义,他或许表达出了我昨晚上与某位女郎发生了一夜情。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的重量未必就能直接转为文字的力量,那要看作者本人在写作上的技巧。而这技巧都有它的名词,它不是凭空出现的。

这些名词是文学现象,不是律诗的格韵,请务必分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2444

帖子

249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94
发表于 2006-1-7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得还行.妖可能是无心写下去了,收得很糙糙.

[size=4][color=#9400D3]小巫婆 溜达着 哼~~![/color][/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953

帖子

10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06-1-7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很糙糙?谁说很糙糙?
人若总撞在形式上,便永远走不进内容,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只要我讲,你就记着不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网友  发表于 2006-1-7 22:55:00

看得出小帅老师是大师,PRO!受益匪浅。

我总觉得文章写出来,最基本的得让人能看明白(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自己欣赏的),不知鲁迅内个时代的人有多少能看懂,尤其是在当时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本来就没几个文化人,或许就在圈儿里传一传,再加上要了解背景,难上加难,时间越久越难理解。而我们读起唐诗时,虽几百年了,其美不可言。

“生活的重量未必就能直接转为文字的力量”,没错。但没重量肯定没力量。

不过这文学现象挺内个的,就技巧这事儿,就是招儿吧?有招式打出来的拳确实好看,不过就那几套拳,大家耍来耍去就没意思了。好像还没搞懂,技巧-〉名字-〉文学现象,又搞混了。技巧上没创新,好像就是套路。

CCTV-2内个“满汉全席”厨艺比赛,评委总是讲些“这个软一些就好了,内个滑爽一些就更好了...”我心说,“您内牙口还行吗,换我的牙口说不定刚刚好”有的还说“块儿切的小点儿就更好了”,我靠,一瞅他那小嘴...正适合咱大嘴。每个人的嘴都不一样,老是你们内种烧法,吃腻了。厨子脑子里老是厨艺现象,估计也就内样儿了。

好像还是没搞懂。跟着感觉写吧......

写字这事儿,挺好的,操这个字,也挺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6

主题

51

帖子

5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1
发表于 2006-1-7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若总撞在形式上,便永远走不进内容,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太经典了。正是俺想说的。

技巧-〉名字-〉文学现象,好像还是没搞懂。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技巧=招儿-〉招儿有了名字=招式(如抓啊~龙爪手)-〉西格玛(招式1,2...N) = XX拳。

那XX拳=?

身未动,心已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398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46
发表于 2006-1-8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晕.

厌了所以倦了,冬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86

帖子

48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6
发表于 2006-1-8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司机MAN,你不觉得你这是故意曲解么?按照你如此推理,那技巧就等于套路了?如你这样所说:人是动物,那动物就等于人了?

你说拳,那咱就从拳上说。文体格式好比各个流派,咱不说拳击也不说空手道,就单说技击上约束规则较少的散打。你能说散打就是胡乱打么?就其中招式而言,直拳、侧踹等一些技击是名词吧,但你能说直拳与侧踹就是套路么?

前面你说形式,那你直的形式是什么意思?技巧是形式?经验是形式?按你的说法,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越没有写作技巧的文章就越能体现出其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8 17:57: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0

帖子

9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0
发表于 2006-1-8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司机和小帅哥俩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儿。我理解,司机主要是想说明,写小说的人脑子里只有形象和故事,他不大可能事先把枝枝蔓蔓条分缕析地排列好,然后往里面装填文字;而小帅兄(兄即自称“老朽”,年庚与老童当在伯仲间)所说“脉络,枝叶,承接,伏笔”,纯是评家之言。这是“作者胸中无、评家眼中有”的东西,俩人都有理,奖金一人一半吧。哈哈!先有架构而后为文的,大约只有早年的八股骈文诗词曲之类。形式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如今八股骈文之消亡,诗词唱曲之式微,盖源于形式的束缚。不知二位兄台以为然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1

帖子

5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1
发表于 2006-1-8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小帅老师能学不少东西。但估计您是文科出身,前面推理的逻辑性好像有些...就不谈这个了。

关于形式内句话是引用雷版的名言,不知他引谁的。我理解雷版这句名言是,文章由内在,外在构成。内容即内在,其他的都是外在,包括技巧即形式。内容一出现必定带有其存在的形式,好像扯到哲学上了,麻烦,这玩艺儿最饶了。我再说下去估计有抬杠的嫌疑。

仁者见仁,干脆这么说吧,《桑园街》带给我内种感觉,一部由楼主编剧,我自己导演的,还很满意的影片。相信每个人都自己导了一把。

半老不顽的童,言之有理,寥寥数语,让不才豁然开朗,哇哈哈哈……干一杯!

身未动,心已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