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巫婆 - 

[原创 小说] 苏 武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2444

帖子

249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94
发表于 2005-8-6 06: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李陵

李陵绝对是一个悲剧。

李陵的祖父李广是汉朝名将,所谓的飞将军。父亲李当户,“上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上以为能。”(《李广苏建列传》)从这件事得知李当户的刚直勇猛。可惜的是,李当户死的早。叔父李敢如果不是被霍去病杀死的话,很可能他也是一代名将。“[李]敢以校尉从票(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同上)可惜这位郎中令的性格和父亲李广一样,不能很好地处理和权贵之间的关系,曾经击伤卫青,因为李敢认为是卫青逼死自己的父亲李广。可能卫青在李广之死上心中有愧吧,对李敢击伤自己并没有声张。霍去病,“大将军[卫]青姊少儿子也。”(《卫青霍去病传》),得知卫青被李敢击伤,在李敢陪同刘彻到甘泉宫狩猎的时候,射死了李敢。

李陵可以说是生在将帅之家,也可以理解埋在心底那蠢蠢欲动的勇猛。所以,敢于只用五千兵击匈奴,还和匈奴单于的三万兵对峙,杀万余人。如果不是叛徒出卖,李陵可以完成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可以让匈奴人像害怕李广一样害怕李陵。如果这样,就没有悲剧性的一幕。

很难想象李陵投降匈奴后的心情,但可以明白他得知自己全家被诛的悲愤心情,因为他暗杀了李绪。李绪同样是汉人,投降匈奴后教导匈奴人抗击汉兵。在阴差阳错下,刘彻误以为是李陵,所以诛杀李陵全家。李陵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汉武帝。前赵破奴同样投降了匈奴,十年后逃回汉朝,汉武帝也没怎样处罚他,见《卫青霍去病列传》,为什么李陵投降了就要诛李陵全家呢?因为刘彻想李陵死战。“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李广苏建列传》)陷李陵于不义者,群臣也;逼李陵叛汉者,刘彻也。刘彻自己造的孽,却要李陵和司马迁承担,这公平吗?后人对李陵说三道四,这公平吗?假如刘彻善待李陵全家,李陵会投降匈奴吗?刘彻出于什么心态要李陵死战?死战即战死,难道刘彻还想杀李陵?君臣相疑,陷大将于死地。后来刘彻后悔李陵无救,派遣使臣慰劳李陵军逃脱的士兵,说是路博德不想做李陵的后援,导致李陵的失败。混帐!刘彻啊刘彻,你后悔的事还少吗?

在网上有人评价李陵是中国第一汉奸。我不知道这位仁兄是基于怎样的心态,是不是有点恨铁不成钢呢?我只想说,这顶帽子太大了,别说李陵戴不起,更早投降匈奴也更阴险毒辣的中行说或者卫律都戴不起。老兄,帽子别乱扣。早在刘邦开创汉朝社稷不久,就有一个大叛徒叫韩王信投降了匈奴,还带兵攻打汉朝。不知这位老兄给韩王信戴什么帽子呢?

但是,李陵的的确确是投降了匈奴,还带兵抵抗过汉兵的入侵。很可惜也很庆幸,见于历史的唯一一次对抗汉朝的战役以战败告终,似乎李陵的军事才能没有表现出来。“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阵)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匈奴传上》)自此后,李陵就完全沉寂了。

小说里,我的确是美化了李陵,为李陵的投降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当然这样小说处理。李陵曾经到北海劝降苏武,在言语中能看出李陵已彻底消沉了,甚至绝望,有点得过且过的心态。但苏武并没有和李陵发生很大的矛盾,甚至连一点责备的意思都没有。苏武曾经痛斥卫律,为什么就没有痛斥李陵呢?可见,李陵和卫律的不同,令苏武在和李陵的酒宴中只说了一句“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李广苏建列传》)这只是苏武向李陵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已。这就是李陵与卫律最大的不同,一个真降,一个假降。“中国第一汉奸”的帽子,还是送给其他人吧。

小说的最后,我安排了苏通国偷回了李陵的尸骨,或者有点可笑,但这是汉人无法躲开的归宿——落叶归根。

三:关于常惠

常惠是山西太原人,主要的功绩是出使乌孙斩杀匈奴使臣,使得西域各国震慑于汉朝的威严,也由此封侯。“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骆驼)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卤(掳)获。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缓节。惠还,自以当诛。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候。”(《傅常郑甘陈段传》)

常惠最早的事迹是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十九年。“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同上)苏武被逐至北海,而常惠没有明确指出,很可能沦为单于的奴隶。“数月,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李广苏建列传》)可以说,常惠以出使匈奴起家,建奇功于乌孙。

小说里常惠是第三角色,除了苏武,就数他笔墨最多,而且机智过人,洞察人情世故。李陵虽然写的篇章比常惠少,但是他曾经与苏武发生强烈的矛盾,并直接影响苏武,所以他应该是第二角色。相对而言,常惠对苏武的影响比较小,而且一直是一个辅助角色,所以他就要退居其次了。但常惠对苏武的帮助最大,可以说是三番两次救苏武于危难之中。苏武自杀的时候,“惠等哭,舆归营。”(《李广苏建列传》)苏武有这样的朋友,真可谓前世修来的福气。

《汉书》中没有记载常惠的字和年纪,对于一个有大功于汉朝的功臣,班固真有点不负责任。有时候在想,中国的历史典籍过分追求简略,虽然都是长篇巨著,个人的传记却惜字如金。徐圣赵终根已经十分幸运,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可他们的同伴,就是同在匈奴抗争了十九年的六位勇士,被朝廷辞退后,连名字也没留下。中国历史只为大人物立传,永远是一大败笔。

小说中常惠字子予,这是我给他改的字。惠是恩惠的意思,而予是给予的意思,补充常惠的名,有“施行恩惠”的意思。常惠在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出使乌孙,见《宣帝纪》和《傅常郑甘陈段传》。常惠回汉朝后被封为长罗侯,此后他的事迹只提及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后来又拜为右将军(宣帝甘露中,公元前53年-前50年,苏武已经没了近十年了),可见苏武年满七十休致,而常惠代替。 “惠事元帝,三岁薨。”(《傅常郑甘陈段传》)元帝登基的第三年是公元前46年(初元三年),距离常惠出使匈奴有五十四年,如果常惠当年出使匈奴在三十左右应该有八十四岁了,比苏武还长寿。

四:关于阿云

阿云既是苏武的妻子,也是苏武的红颜知己。

史书上没有记载苏武在匈奴的妻子的事迹,只有一句苏武的话提及,“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李广苏建列传》)所以说,阿云是半虚构的人物。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见有些文章或者小说写苏武的妻子名字叫胡阿云,是当时匈奴左贤王的女儿。又说苏武的妻子在得知匈奴单于以胡女不得归汉为理由,阻止自己跟随丈夫回汉朝的消息,自杀身亡。当然这些资料都有虚构的成分。

来推理一下:当时的婚育较早些,女子及笄(年满十五岁)就可以婚嫁了。这是汉朝的礼仪,匈奴应该没有这样的约束,即使不限年龄,能生育孩子的必须有十二三岁吧。且鞮侯为单于时,左贤王是狐鹿姑,即后来的单于。且鞮侯死后,狐鹿姑做了单于,左贤王是狐鹿姑的弟弟。狐鹿姑死时他的儿子年少不能理事,年龄可能在七至十岁左右,按常理左贤王的儿女应该和狐鹿姑的儿女相当,有适当年龄的女儿能嫁给苏武吗?当时苏武已经被释放了,根本不可能再娶左贤王的女儿。最重要的是,苏武会不会娶左贤王的女儿为妻。这个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且,从胡阿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汉人的名字,胡阿云完全是杜撰的。

不过,我还是取了阿云的名字,还有自杀的情节,稍变一下使得她更加惨烈。小说里的阿云泼辣刚烈,挖苦卫律的时候可谓尽言语的锐利,这是我最得意的段落。阿云唱的那首歌也是自己杜撰的,参照诗经的风格,与当时匈奴的民歌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啊,他们啊,他们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啊……”(彼兮彼兮,彼君子兮。)

应该可以确认,苏武在匈奴的妻子是匈奴人,并非传言中的汉人,也不是小说里的汉胡混血人。当时汉人到匈奴后,娶匈奴人为妻的很普遍,虽然有些带有强迫性。像张骞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拘留了十一年,娶胡女为妻并生育有儿女;李陵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下嫁女儿;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也下嫁女儿。应该可以推测出,卫律也应该拥有一定的胡妇。汉胡通婚还是比较宽松的,至少在匈奴那方面如此,苏武娶匈奴女子为妻是很正常的现象。有资料说苏武的妻子是李陵到北海后送与苏武的,也有可能不是李陵送的,而是娶当地女子为妻,当然这个也是推测。

五:关于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是一个严厉暴虐的皇帝,在宣传汉武帝时似乎都只宣传他的雄才大略,对于他的严苛却避而不谈。苏嘉不过折了车辕(套住马的两根直木),就给弹劾成大不敬,许广汉不过误取了马鞍就给弹劾成死罪。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谀。上好色,多进女;上好法,多酷吏。这些小事就是给汉武帝所谓的御史言官加以曲解,迎合当时的政治须要或者权力须要。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并不见得像后世说得这么好,儒术不过是刘彻统治的一个工具。刘彻不仅要从言行上统治臣子,而且要从精神上统治臣子,这才是最恐怖的。可以说,罢黜百家,开后世思想禁锢之先河。后世的思想从此没有进步,刘彻是罪魁祸首。

六:关于苏亨

在小说中,苏亨是苏武的侄子,即苏贤的儿子。《汉书》中没有记载苏贤儿子的名字,苏亨是我给他改的,取自《易经·乾》,乾:元,亨,利,贞。元是始、第一,亨是亨通。开始时,我改苏贤儿子为苏朗,可是越想越没劲,因为苏元和苏朗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元朗,香港的一个地名,感觉怪怪的,所以,我又改为苏亨。

苏亨是个小角色,不过我却十分喜欢他。因为他像我,我像他,或者我把自己写进去了。苏亨开朗,开心,不喜欢板着脸,厌恶伪君子,都是我喜欢的性格,可是苏亨又有点经不得重任,喜欢推卸责任,和我的性格又有点类似。这个人物既爱之,又恨之,就像对自己。

七:关于霍光

霍光这个人物,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彼哉彼哉”。“(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论语·宪问》)。孔子的彼哉可能包含有赞许的意思,而我的彼哉就是不知道怎么评价霍光,越是分析霍光就越是感到恐惧。

霍光和霍去病是异母兄弟,是个小心谨慎出了名的人,出入宫闱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可见他那谨慎的功力之深。然而,霍光也是一个手段狠辣的角色,杀上官桀上官安,连自己女儿也不保;废昌邑王,杀昌邑王二百余大臣;因为想自己外孙女上官氏得到昭帝刘弗陵的宠爱,操纵宫廷中妃嫔宫女多穿穷裤(有裤裆的女性裤子),就是不想刘弗陵和其他宫女发生性行为,导致刘弗陵一个儿子都没有。“(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外戚传上》)刘弗陵驾崩时,上官氏不过十二三岁。

可以推想霍光城府极深,心狠手辣,权欲极强,有这三点,我就要避而远之了。

但霍光的确是个人才,西汉的昭宣盛世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实际上,在汉武帝后期,很多社会问题已经出现并扩大恶化。西汉初期积聚的财富基本上已经被刘彻用于战争消耗干净,刘彻只能加重赋税来维持对匈奴用兵和朝廷开销,还有供自己挥霍,这使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起兵造反。虽然刘彻在后期改弦更张,与匈奴和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征伐,对内也进行减赋,但是那时社会矛盾已经恶化,刘彻维持的只是一个谀臣曲意逢迎的盛世。

刘彻驾崩时,刘弗陵不过才八岁,登基后,政务完全托付刘彻临终前的托孤重臣。在汉初,丞相是领百官奏事议政、掌握生杀大权的重臣,基本上丞相决定的事务皇帝很少驳回的。如果发生丞相和皇帝意见有冲突,皇帝可能还要礼让丞相,如果不然,丞相就可能托病辞职了。但汉武帝雄才大略,岂容丞相指手画脚,杀了几个丞相后,皇权得以增强,而丞相变成只执行命令的大臣,再不能开府议政,连自己的意见都不能随意上陈。车千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任命为丞相的,可以想象他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

刘彻的托孤重臣有五位,分别是霍光、金日磾、车千秋、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因为自己的匈奴人,平素十分谨慎,而且死的早,昭帝刚改元就死了。车千秋虽然名为丞相,实际上并不管事。史载车千秋“敦厚有智”,“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很显然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也如车千秋所愿,一生没有什么建树,也没什么大恶,在宣帝时死。剩下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三位托孤重臣。

霍光的女儿嫁与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两人是姻亲。上官安生有一女,不过六岁就立为皇后,上官安上官桀成了国戚,觉得有了与霍光争权的资本,而且两人曾经为亲友谋官遭霍光拒绝,与霍光矛盾极深。盖主(即长公主)和燕王也与霍光有矛盾,想铲除霍光,而燕王更想废昭帝而代之,向上官桀许诺说只要登基做了皇帝就封上官桀为王。于是,一干党羽就串连一起了。

霍光不是车千秋,不会任人宰割,而且霍光也自成一党。“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金日磾列传》)可以说,霍光虽然没有燕王盖主等宗族,但实力远在上官桀一党之上,因为霍光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如果刘弗陵敢罢黜霍光,别说皇权不保,生命也可能难以保全。上官桀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的结果如小说,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族诛,盖主燕王自杀。

自此后,再没有人能与霍光抗衡了,连昭帝刘弗陵也对霍光有所畏惧。“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霍光金日磾列传》)昭帝驾崩后,霍光迎昌邑王,废昌邑王,可谓玩弄于股掌间。

宣帝刘询登基后,政务还是由霍光主持,也开创了宣帝中兴的局面。霍光于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死的。霍光之死,惊动皇帝太后亲临。“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幕)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壁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湊各一具,枞木外臧(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阵)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霍光之丧,可谓尽礼之奢华了。(同上)

在霍光死后仅两年,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刘询下诏以霍禹(霍光子)谋反诛霍氏宗族,废霍后。霍光在世时,将自己的小女儿嫁与刘询。当时刘询立许广汉的女儿许氏(在民间时娶的妻子)为皇后,有身孕。霍光的妻子显想刘询宠爱自己的女儿,与乳医淳于衍毒杀许皇后。史载许氏做了皇后也像在民间一样简朴,可怜她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许皇后死后,显还唆使霍氏毒害当时的太子刘奭。很幸运的是,刘奭逃了一劫。刘询捕淳于衍甚急,显怕事发,就告诉了霍光。霍光得知后,开始十分惊惧,后来沉默不语,即默认了这种行为,为后来夷族埋下了祸根。许皇后死后,刘询立霍氏为皇后,似乎如显所愿了。可是不到两年,显毒杀许氏事发,刘询下诏诛灭霍氏。在听到刘询诛灭全家的诏书,显一定很后悔,但是,一切都太迟了。

有评论说霍光被夷族是权臣与皇权之间的争斗所造成的,可是这话只说对了一方面。所谓物以类聚,霍光一家为权力可谓尽其阴谋阳谋,正是这对权力的无限贪婪,才使他们最终走上了绝路。即使刘询不杀霍光一家,到刘奭登基后,霍光一家还是逃不过被夷族的命运。

八:关于於靬王

在小说里,於靬王是匈奴一个具有卓越远见的亲王,从他想改革律法,创造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但是他一直不得势,他的想法就成了一个美好的梦想。

於靬王是匈奴单于且鞮侯的弟弟,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小说里的雄才大略。於靬王的事迹见于《李广苏建传》,很简短。当时苏武已经被且鞮侯驱逐到北海,於靬王到北海狩猎,遇见了苏武。因为苏武能校正弓箭和结网捕鱼而得到於靬王的喜爱,送了许多马畜给苏武。可以说,苏武在北海最好过的时段是在於靬王的三年,可惜的是,於靬王很快就死了。“[居北海]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李广苏建传》)

虽然於靬王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具有卓越远见,但於靬王在对待苏武上的确摒弃了种族偏见,并没有像一般匈奴人那样敌视苏武,这点已经不容易了。

九:关于卫律

在《汉书》里卫律没有立传,可见卫律在汉朝时并没有显著的功绩,他的事迹散见于《李广苏建传》、《匈奴传》。“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李广苏建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律法之严苛。可以说,卫律之降是汉武帝一手造成的,后面汉胡征战连连,汉武帝也难辞其咎。

卫律是个胸襟狭隘的小人。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尊宠在卫律之上,卫律进谗言杀死了李广利。“贰师在匈奴岁余,卫律害其宠,会母阏氏病,律饬(敕)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贰师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熟),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匈奴传》)这个胸襟狭隘的小人,在临死的前一年还“穿井筑城”,抵抗汉兵的入侵。“后二年秋,匈奴入代,杀都尉。单于年少初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同上)第二年,卫律死。

卫律之死没有明言,这给我写小说很大的空间,我把卫律之死写成李陵暗杀的,也对得起卫律吧。

十:关于其他几个小角色

小角色只是出场较少而已,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什么功绩。像与王熙(此人为杜撰)一同出使匈奴迎接苏武归汉的郑吉,和常惠一样是抗击匈奴有功的功臣。“郑吉,会稽人也,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自张赛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神爵中,匈奴乖乱,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吉相闻。吉发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傅常郑甘陈段传》)小说中郑吉与王熙出使匈奴迎接苏武归汉,这是小说之言。当时郑吉远在西域,不可能再出使匈奴。

王熙和假传燕王上疏的李昭都是半杜撰的人物。“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李广苏建传》)不知汉使名字。“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霍光金日磾列传》)不知上书者名字。熙:光明的意思。昭:明显的意思。

公孙贺,汉武帝后期的丞相,这人在刘彻下诏令拜他为丞相时悲泣不敢接收。当时刘彻已经杀过几个丞相,公孙贺不敢接收是心里害怕,只想自保而已。后来,公孙贺牵涉巫蛊事件被刘彻诛杀。

杨敞,昭宣时的丞相,谨小慎微,也是一个看霍光脸色行事的丞相。上官桀谋反一事,燕仓首先发觉并报告了杨敞(当时为大司农),杨敞害怕不敢行动,就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周之子。杜周是有名的酷吏)。杨敞在宣帝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那年(昭帝元平元年,宣帝登基未改元)病死。

许广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因在汉武帝时跟随刘彻到甘泉宫,误取了别人的马鞍套在自己的马上,被弹劾成“从行而盗”,死罪,后来用腐刑换死刑拣了条性命。宣帝刘询登基后,霍光以“刑人不宜封国”为理由阻碍刘询封赏许广汉(霍光真是该死),一年多才封为昌成君,后来封平恩侯。

司马迁,这个人物不用我说大家肯定清楚的,《太史公书》即后来的《史记》的作者。然而这个伟人我却无法描写,因为一想到他心里就隐隐作痛。刘彻该死!就他那时期见于历史中的腐刑就不下四五人,不见于历史的就无法计算了,这个皇帝永远都刻下卑劣的记号。

刘询,汉宣帝,初名病已,后改为询。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皇子刘进的儿子。在刘据当太子时,与江充有矛盾。当时刘彻已经上了年纪,江充害怕刘彻死了之后刘据会杀自己,说宫里有蛊气,起巫蛊事件。刘彻叫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帮助江充。江充等人进太子宫掘巫,得木偶人。刘据被迫起事捉拿江充,言江充谋反,按道侯韩说被杀,御史章赣受伤回甘泉宫。丞相刘屈氂带兵与刘据战,刘据败,逃亡到湖县自杀。刘据妻、子、儿媳、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长平侯卫伉受牵连被杀。后来,车千秋上疏刘据无罪,由此晋丞相(如果车千秋以后能像此事,岂能无大作为)。当时刘彻也感悟了,很是后悔,诛江充宗族,于湖县建思子宫,取“归来望思之台”之意(已经太迟了),百姓闻而悲之。(见《武五子传》)当时刘病已尚在襁褓,还是被收系狱中,幸得廷尉监邴吉保护,并请乳娘抚养。有一次,所谓的“望气者”(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刘彻听闻竟下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刘病已所在的监狱)不分大小全部诛杀(刘彻真是糊涂透顶了)。所幸邴吉拒绝开门,刘病已又逃了一劫。年长十七,娶许广汉女儿为妻,生一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刘弗陵驾崩后,霍光迎昌邑王刘贺,不及月,废之,立刘病已为皇帝。刘病已出身下层,知百姓庶务,登基后托政与霍光。霍光死后,刘病已收回权力并进一步加强皇权。政策上招抚流亡、减免赋税,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对外招抚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基本平定匈奴,史称“宣帝中兴”。霍光辅助刘弗陵而不得昭帝中兴,可见皇帝的能力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当然,大臣的辅助也是分不开的。

刘弗陵,汉昭帝,八岁登基,终其一生政务完全委托霍光。在上官桀假冒燕王上疏一事中,表现得很是睿智,当时才十四岁左右。然而后来却没有什么作为,很显然是手中没有权力,二十多岁就驾崩了,没有儿子。

刘贺,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好色不好德,正应了孔子的话“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刘贺的父亲刘髆死后,刘贺嗣位,立十三年刘弗陵驾崩,霍光迎昌邑王到长安主事。然而刘贺到了长安后,与刘弗陵的妃子和宫女日夜荒淫,二十多天后,被霍光废,逐回封地。(《霍光金日磾传》)刘询登基后,对刘贺有所顾忌,就派遣使者张敞去刘弗陵封国监视刘贺的行动。张敞将见到的事情回禀给刘询,说刘贺身体有病,“清狂不慧”,即白痴,而且有十一个妻子,二十二个儿女,男女各半,又报告了许多刘贺身边的事。刘询听后,不再顾忌刘贺了。后刘贺死于封国。(《武五子传》)

[size=4][color=#9400D3]小巫婆 溜达着 哼~~![/color][/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