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漫谈姓氏来源及名、字、号称谓(陆续贴出)

[复制链接]

32

主题

123

帖子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5-6-16 17: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闲来读了一些我国姓氏名来源有关书籍,颇有收益,现整理摘编,以系统化,与大家共享。错谬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漫谈姓氏来源及名、字、号称谓   姓和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两人相识之初,互相介绍自己姓甚名谁。到一个新的人群聚集地,不是自我介绍自己姓名,就是别人问你姓氏名谁,尊姓大名。公众选举,以姓氏笔划排序。总之,姓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用。在我国古代,有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自号、谥号、庙号等。那么我们的姓是怎么来的?姓和氏有无区别?名、字、号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搞清这些问题,还得从上古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23

帖子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5-6-16 17: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姓氏的起源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比如说麦穗、熊、蛇、鸟、鱼、蛙等都曾经是一些部落、氏族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史记·封禅书》中云“黄帝时万诸侯”。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另外,由“姓”“氏”本身的意义来讲, 姓 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金文中“姓”字,即作“生”字。“姓”字本身由“女”和“生”两字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我国较为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旁,如相传上古八大姓“姬、姜、妫、姒、嬴、姞、妘、姚”就是如此。《说文》: “众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因生以为烃。” ‘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图腾物,西周 以后被附会为“天”。 “因生以为烃”实指因图路称号作为姓。 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于熊迹, “拟”得 名于蔻队 “子”得名于燕卵等。氏字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文族,指分菜的各族。从语音看, “氏”与“支”古音同。氏既是文族名执,当然每当分氏都要产生新的氏了。 所以,氏一方面不断变化而产生新民,另一方面又将一直流传下 去(除非嫡系核灭或其他特殊原因)。这样氏便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由姓、氏的产生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其二是区分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以职业概括之,如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通称后来才成了姓。现今我们所说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三是更好地选取联姻之家。“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这个朴素的优生学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春秋末年以后,逐渐形成了姓氏统一的趋势,现在已经完全没有界限了。同时,由于父系社会的进一步加强,男性在社会分工中承担的责任占据统治地位,逐步开成了男尊女卑传统(《孔子》三从四德),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发生了变异,姓氏演变为以男姓家族繁衍链,直至现今,孩子姓从父姓。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23

帖子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5-6-16 17: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姓氏的繁衍
据有关学者对当今上百个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发现这些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1、黄帝族与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民族的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第一为颛顼族。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又分为舜、禹、陆终族三支。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黄帝族第二分支为帝喾族。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2、炎帝族与姓氏。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故姓姜;因以火得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后裔衍生出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齐氏等其他一些姓氏。
3、东夷族与姓氏。“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号金天氏,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后裔主要有皋陶和伯益两个。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后裔衍生李、廖待姓。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总之,从姓氏的起源归类,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繁衍形式: 1、以氏为姓、以古姓命氏。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部落图腾命 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 3、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4、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及后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等。
5、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6、以居住地方位为姓氏。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些方位也都成了姓氏。 7、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8、以排行为姓氏。如第一、伍、伯、仲、叔、季等。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9、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史、仓、库、司徒、司马、司寇、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10、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奕、庖、匠、医、优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汉语译音嫌繁就简的如单于、慕容、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12、以谥号为氏。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3、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氏因避讳改为常氏。
14.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 8:23: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4895

帖子

489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95
发表于 2005-6-17 22: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这漫谈有意思。请继续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主题

5809

帖子

5859

积分

月光贵宾

积分
5859
发表于 2005-6-18 0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我看到青草以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4610

帖子

461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610
发表于 2005-6-20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发现3楼的字体选择过大,帮编辑缩小了一下,现在是宋体、1号字。从俺的屏幕看上去,字体和顶楼差8多,但8知其他人屏幕上是什么效果~~~~ 高坡这是在做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23

帖子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5-7-2 08: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名”的来由及命名习惯
  1、“名”的产生。
  “名”是人的称呼,是每个人的代号。《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周礼》对名这样解释:“婚生三月而加名”,意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这便是名的由来。
  “名”产生于氏族社私有制经济出现后,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从对黄帝、炎帝、共工、蚩尤等一个个部落取一个名号,到 使得人皆有名,并逐渐讲究起取“名”来。
  2、命名习惯
  由于人们所属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商代人命名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周代以后随着儒学的兴起,开始有所讲究命名。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周礼》对命名除了“五则”之外,还规定了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等“六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中除了坚持“五则”、“六不”外,还对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禁止使用。
  随着学风、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盛行,命名讲究更甚。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人自命清高,起名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以带佛气。如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从命名字数上看, 周秦两汉取名单名多于双名。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从命名法则来看,宋以后,尤其明清形成了字辈族谱命名法,我们现在很多人也还是按这一法则命名。这个法则是各个家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一些寓意吉利的字,按一定顺序排列,供后辈子孙命名,便于区分长幼辈份。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如: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23

帖子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5-7-2 08: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字”的含义及命“字”法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如屈原名平,字原、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赵云字子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景瑞、毛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蒋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等 。在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礼记·曲礼》,就是说 男子到了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取字是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贵族阶层和知识分子等有身份的人,贫民百姓则有名而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这叫“名字相应”,二者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说法。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岳飞字鹏举。
除以上三种主要方法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方法。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4610

帖子

461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610
发表于 2005-7-2 2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前在个北京会上,一个台湾年轻人,笑嘻嘻四处递名片,递到本瓜跟前,老气横秋喊了声“姒(si)先生”,就把个小年轻乐得不行,说:十个大陆人里会有八个要把我姓氏读错,你一口就读对了!俺说这也把大陆看扁了八,不仅知道你姓si,而且还知道这是很古老的姓~~~~

前阵子个会上碰个小美女姓巫,女同志长得靓人多处总是夺眼,加之性格又妖娆泼辣,一些色同志就争着吆喝小女巫~~~在场的有一平时惜墨如金的谦谦儒兄,通常并不爱发议论,每发议论十九必中,纠正众人曰:“巫”字作姓时,该读“fu”,而非“wu”~~~本瓜对此大大存疑,回来又翻《辞海》又读字典的,还是不能求证出他的看法。看黄土高坡说这个姓的来源,更坚定了还是读“wu”的看法~~~看来儒者也未必都能全信,偶而出一回错也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4610

帖子

461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610
发表于 2005-7-2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则有关姓名~~~~

去年政府搞统战,从岛上拉来一退休的黄铺老将,耄耋之年,箭步如飞,国事家事叙起来更是声如洪钟~~~~景仰复敬仰,本瓜以小辈身份陪伺左右~~~~说到统战需要费用,就命秘书马上和街道谈生意,可提供些纸浆和代进发电设备什么的,价格自然要较市场高,看在国家统一的大业上,要求街道好歹先做起来~~~~~诺诺复唯唯,借本瓜个胆也不敢擅代街道人民牺牲工资保全大业,只能恭恭敬敬先陪到酒醉~~~~~~

座上不免要讨教老先生养生之法,说也无其他,只是读《易》、养气、锻炼三法,并说从读《易》里还顺便悟出了姓名的学问~~~~就举例说朱元璋,说陈友谅~~~说“朱元璋”三字就名带大贵像,“璋”者,玉也;“元”者,古也,初始也;“朱”者,红也~~~~通红通红的一块上古的宝玉,你说贵不贵?~~~再看“陈友谅”三字是什么:朋友阿,请你原谅我!~~~姓名上先输了,怎能打过朱元璋咧~~~~~

尊敬归尊敬,可他这门姓名的学问,本瓜还是不敢去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