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三分世界,和谐社会的基石(11稿)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
发表于 2005-3-7 11: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概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自和谐社会构想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反映热烈,有识之士踊跃参与,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见。

本文拟以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从宏观上分析和探索国家、社会、国际、宇宙辩证矛盾,从微观上分析人的矛盾,提出三分世界化解之道,以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前言

1999 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征询与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这表明,马克思在西方学界和思想界始终被尊为一位思想家,他的著作与思想一直被关注、研读和探讨。 马克思究竟有什么魔力,居然能得到意识形态和我们对立的西方世界的如此推崇?

马克思学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面将一一辩证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

最终目标和近期目标

一、科学社会主义目标及儒家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那就是:A.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B.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C.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全人类的解放。中国古代儒家也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和主张,在儒家经典《礼运篇》中,儒家提出了一个大同世界,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为什么要确定目标及如何接近最终目标

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都不免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发展的目标,就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极有可能走上灭亡。这在历史是有例可鉴的,古罗马帝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能坚持民主,共和的价值理念,从而使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国家成为少数人获取最大利益的工具,整个社会陷入庸俗、奢侈、内耗中,丧失了进步的动力,最终烟消云散。正确的方法是以最终目标建立近期目标,通过实施目标战略逐步接近最终目标。

三、资本主义国家目标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创始人深受古罗马制度影响,立国之初,就制订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苏联解体后,美国国内霸权主义势力抬头,和古罗马一样,有走向帝国趋势。但美国执政者也注意到古罗马的教训,提出在走向帝国过程中,保留国内民主。因此,美国的目标,是一种侵略目标。美国的民主,是一种侵略的民主,掠夺的民主。就像群狼追捕、猎杀猎物过程中,其内部保持的团结一样。

四、中国探索目标进程及存在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近期目标,为革命和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以江XX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并重的目标,以胡XX为代表的第四领导人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提出科学、民主、法治执政,附带提出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近期目标。但是,中国近期目标偏重于经济方向,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和机制,强化法治,如何扩大民众民主,却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胡XX提出的以党内民主促进党外民主,扩大基层民主。温XX提出的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等等,仅是政府和党如何适应民主,但不是民主专政体制和机制本身。这不免造成广大民众思想混乱。

五、我们应确定什么目标和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目标?

1、我们应确定什么目标?

因此,有必要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重新强调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那就是,A、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B、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再以这个最终目标为指导建立一个近期目标:那就是:1、建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机制和战时应急机制,即专政制和民主机制的统一。2、法治。3、科学。我们这个目标不仅适用于我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不仅适用于黄种人,也适用于其他种族。这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目标的最大的不同,这也有利团结于广大的国家地区的人民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2、为什么要确立科学目标?

这是因为,有时,真理并不为大部分民众认识,理解和掌握,这时,民主有时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曾对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有的甚至坚决反对。如果对少部分人视为异端,而加以消灭,就像对待苏格拉底那样,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弊大于利的,那就是民主的失败。

3、为什么要选择法治目标?

法治是一种权力行使的方式,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法治其核心是用权力制约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力和自由。法治以制度来管理政务。这个制度,不因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竞争,推动社会发展。

4、为什么要选择民主专政目标?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专政统治无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无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无助于参与国际竞争。统治者即使以愚民政策加上高压手段,也逃不离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古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的专政统治,更使国家走向灭亡。但专政统治适用于战争,战争时期,专政有利于指挥协调,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民主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水平,最终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战后所有快速发展起来的国家,无一不是在内部实行民主政策来调动全体民众的积极性。但民主制度在战争时期不免因互相扯皮而降低效率,甚至招至灭顶之灾。民主和专政两者的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忘战者危,好战者亡”,在国际局势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一味提倡民主机制,或者一味提倡专政机制,都是错误。

最终目标跟近期目标的唯一差别是中间环节,即最终目标是民主,近期目标是民主专政相结合。科学是民主的前提,没有科学,民主有可能使社会停滞不前,没有三分世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民主,制订的法律就有可能成为少数人或者部门获取最大利益的工具,没有专政建立起来的国家安全网络,在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民主也难于持续下去。

主要矛盾二重性

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制订科学、可行的制度,并通过制度实施来逐步接近最终目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分析社会矛盾和国际矛盾,分析执行者——人的矛盾,才能为化解矛盾打下基础。

一、阶级矛盾二重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矛盾和矛盾的运动。在众多矛盾中,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社会也是一种存在的事物,它同样存在矛盾和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因为阶级不复存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成了劳动者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矛盾。除非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共产主义社会,否则,阶级依然存在,阶级矛盾就依然存在。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仍处在阶级社会阶段。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存在政治性和经济性。政治性是执政和被执政,服务和被服务的矛盾,分配和被分配的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都存在这种矛盾。经济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物质资料需求的矛盾。这种矛盾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存在。政治性和经济性一起构成了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阶级矛盾的二重性。

二、阶级矛盾二重性的关系

阶级矛盾的经济性和政治性,经济性的焦点是生产和需求扩大化,体现的是效率,形象的说法是如何做大蛋糕。政治性的焦点是在执政和被执政,服务和被服务,分配和被分配等方面,如何保证权力的合理行使,体现的是公平。形象的说法是如何分配蛋糕。分好蛋糕有利于做大蛋糕,政治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做大蛋糕决定分配蛋糕,经济决定政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阶级矛盾,而在于最终目标。

三、对阶级矛盾二重性的认识

第一,经济性,经济性两个方面,那就是结构和总量。社会发展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往往不能适应需求。社会发展后期,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如马太效应,多的越来越多,少的越来越少,社会财富相对集中于少部人手中。加上政治性导致权力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绝对集中于少部人手中,根据消费需求递减规律,就形成有效需求的不足。

第二、政治性。政治性的两个方面体现在程序和结果。程序是先后顺序,结果是执政管理服务所形成的后果。一笔资金或者权力,可以先给A,再给B,也可以先给B,再给A,这就是先后。一笔资金或者权力,可以平均给AB,也可以只给A或者B,这就是结果。

四、专政和民主化解政治性的根本区别

专政和民主对阶级矛盾政治性方面的化解方法是不同的。这里要说明一下,化解矛盾并不是解决消灭矛盾,我们这里所说的矛盾并不是逻辑矛盾,而是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存在的基础,在阶级社会里,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但可以化解和缓和。除非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阶级矛盾。在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之前,不能操之过急。专政要求被执政,被服务,被分配的对象服从于执政者,服务者,分配者。民主则相反。

五、我国现阶段阶级矛盾表现

在我国,阶级矛盾集中体现在“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城乡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据统计数字表明: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1985年降到了1.91。但以后情况逆转,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2.91。从1995年到2002年,在经过一小段起伏后,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1。经济学家已经证明经济差距过大,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人越来越集中,就会降低社会总需求。城乡经济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国内需求就难于激活,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就无法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社会经济总量最终受需求瓶颈的制约而无法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权力的部门化集中化绝对化,形成绝对的腐败,农民实际享有的权利或者权力不断缩小。这主要体现在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屡禁不止,有法不依,甚至以法欺民现象屡见不鲜,农民越来越成为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这里列举几个方面:

1)农村和城市的生命权有所区别。20045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第9天,北京市民刘寰驾驶“奥拓”轿车将行人撞倒并导致其死亡,法庭判决刘寰赔偿死者家属15万余元。刘寰说:“很不幸,我成为了新交法实施后的这样一个榜样。但我觉得唯一幸运的是,死者是农村户口,如果是城市户口,按照新交法的赔偿规定,我要支付更多的赔偿,那将是天文数字。”(20041222日《北京青年报》)宪法的所谓人人平等,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2)贫穷农民子女的教育权、人身名誉权受到社会的歧视。现在实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不仅城市居民要节衣缩食,农民子女更是雪上加霜。教育产业化,就是将学生视为商品,学生用钱来换取受教育的权利。在商品交换条件下,贫穷就是罪恶。对贫穷的农民子女,社会缺少应有的关心帮助资助,一些人甚至落井下石。马加爵杀死同学案件,马加爵高中班主任卢利铭的同事的孩子和马加爵同在云南大学读书。这个孩子曾对卢利铭说,马加爵在大学里很受欺负。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为了钱, 马加爵洗了这些衣服。假如马的同学能一视同仁对待马,不因马是农民儿子,不因马穷而刁难他,相信马不会走上极端。

3)农民监督权和财产权有名无实,合法手段难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村所有民告官的案件,除非农民在所告对象的上头有人,否则,根本没有胜诉的机会,即使侥幸胜诉了,政府机关一定有办法在其他方面捞回利益来,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掌握在政府机关手里,而这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则视农民态度是否老实而定。连续杀了十四人的农民胡文海,屡次通过政府及法院,举报贪污嫌疑分子,但案件最终都打回原地,不能对贪污嫌疑分子展开调查。贪污嫌疑分子屡屡威胁胡及其家人,在此情况下,胡被迫选择以暴制暴,以暴制贪。

4)一幕幕悲剧的不断上演,我的心从颤抖到逐渐麻木。当某某在异国他乡,享受异国情调,拿学历,拿学位,享受浪漫爱情时。贫穷的农村大学生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教育权和人身名誉权。当某某开公司,拍电影,拍广告,利用权势及金钱优势一路绿灯,名利双收时,农民还在为自己应得的财产权和应享有的监督权奔走呼号而屡屡碰壁。

首先是经济性,然后是经济性和政治性一起,成为一股巨大的作用力,加剧阶级矛盾冲突,加速城乡的二元对立。

人的二重性

一、人的本质的传统认识

人的二重性,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关于人的本质,现有学说无外乎三种,如中国古代儒家的“人性本善”,中国古代法家的“人性本恶”,中国现代提出的中性人性,即“人之初,如玉璞”。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休谟先生提出的“无赖原则”其实质也是“人性本恶”的主张。

二、马克思分析商品二重性缺陷

马克思利用辩证法工具,观察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物——商品,从而发现商品的二重性。然后,他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论,推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从而号召无产阶段联合起来,推翻阶级社会。但马克思见物不见人,只看到了商品,却没有看到商品交换的人,只看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没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前提错误,结论自然不可能公正客观。

三、辩证分析人的本质

今天,我们应用辩证法原理,来考察从事商品交换的人,我们就可以发现,商品交换双方都具有利已性,但同时也具有利他性。其一交换双方,都是为了获得自己不能生产或者难于生产的产品而交换的,目的是利已;交换双方都必须以自己生产的产品来进行交换,客观上双方的生产都给对方带来好处,从而形成利他。从宏观上看,在社会里,人作为生物体,有保护自己,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本能,必然具有利已特性;其二,人生存于社会,离不开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了使社会大环境有利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人必然同时存在利他的特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人的二重性的本质。

四、人的二重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人的二重性,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有重要意义。人具有利他性,这样,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往往会让权让利于普通民众,或者实行某些限制权力财富绝对集中的措施,这就有可能避免政治和经济危机。同时,使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具有社会主义某些特性,对此,我们应持赞同态度。

人具有利已性。从利已的角度出发,在没有权力制衡的条件下,执政者或者优势集团有可能利用其权力经济优势,索取和掠夺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财富,从而使财富和权力越来越走向两极分化。因此,我们制订政策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这种利已特性。这种利已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生活中,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已体现在政治领域中,就是“无赖假定”,即在政治权力领域,掌握一定权力的政客,都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会不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力。

只要存在社会,就会存在人的二重性,人的二重性与社会制度形式无关。

三分世界

一、矛盾的二重性包含的三分原理

上面我们分析了矛盾和主要矛盾,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事物不仅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且矛盾还存在二重性。矛盾平衡构成事物的稳定形态。事物稳定形态下的矛盾,必然存在约束矛盾双方的因素。这个因素和矛盾双方一起,组成了事物的三分世界。找到影响矛盾双方的因素,就找到了化解缓和矛盾的方法。

二、三分世界的由来及原理

1、三分世界的由来

三分世界这个原理并不是作者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重要思想。近代中国,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提出,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毛泽东的这些正确决策,使中国共产党得到民众最广泛的支持,最终取得执政地位。到了七十年代,毛泽东又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正确的战略决策,防止了世界大战的暴发,为中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2、三分世界的原理

老子虽然提出“二生三”,但没有具体论述;马克思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但他没有提出具体化解方法。毛泽东不自觉地应用三分世界原理来指导革命,但没有归纳为具体的理论,而且,毛泽东的三分是斗争、不协调的三分,最多是一种暂时的妥协。本文将三分世界归纳为化解缓和矛盾的方法。当阶级矛盾双方势力相等时,这时,实力成了均衡的关键,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更多的情况是矛盾双方势力不相等,这时,作为弱势群体,就难免受到另一方的威胁。要实现矛盾双方的均衡,化解矛盾,这时,就有必要引入第三种角色。生产者和需求者中间如果有商人,往往可以互利互惠,使整体利益最大化。争执双方,如果有一个与双方无关的中间人来进行仲裁,结果往往皆大欢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中间,如果有一个利益独立于双方的团体,矛盾即可缓和,就不会形成矛盾双方的尖锐对立。甚至,假如三方中有两方利益严重对立,两不相容的话。比如,一方执政,另一方就不能执政,一方可以获取全部利益,另一方就不能获取利益。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就像天平的中点,即使第三方的势力比较弱,依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矛盾的均衡。这个三,并不是数量上的三,独立与矛盾双方,但跟矛盾有所联系的其他方面,也属于三。比如三分世界应用于社会时,执政党,民众,某在野党组成三分,但其他党派,只要跟执政党和民众矛盾双方有联系,也跟某野党一样,属三分中的一方。

三、三分世界原理化解阶级矛盾的方法

1、三分世界原理化解阶级矛盾政治性方面的方法

1)阶级矛盾政治性方面表现

阶级矛盾政治性表现为执政者和民众的极端形式。执政者的极端就是执政者的权力无限扩大,民众的权力无限缩小。整个社会就由执政者自舞自唱,民众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这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专制统治。民众的极端形式就是被统治者的权力无限扩大,执政者被民众踩在脚下,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也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这就是无政府主义。两种形式,事实上形成政治危机。

2)、传统阶级矛盾政治性的化解方法及存在问题

对于阶级矛盾的政治性,传统的化解方法是团结多数人,打倒少数人,东风压倒西风,希望一劳永逸。例如:历代封建王朝后期的农民起义,农民占了绝大多数。毛泽东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就是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争取农民、城市小资产阶、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与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联手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但是打倒了一个旧世界后,难道大家就各散西东了吗?当然不是,这时,革命者的少数部分就成了执政者,其他革命者和广大民众就成了被执政者。同样会面临政治性。没有建立新的制度,政治性同样无法化解。正是因为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制度,中国才无可避免地陷入“历史周期率”无法逃离。

3)、阶级矛盾政治性方面的化解思路

3.1)三分世界化解阶级矛盾政治性思路

社会之所以会形成政治性,根本原因是执政者和被执政者之间利益和势力不能有效均衡。由于人的二重性中的利已性,占据优势地位的执政者的权力和权利越来越集中,而被执政者权力越来越少,所应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多,当两者落差达一定程度,同时,又满足经济落差的条件时,革命就暴发了。因此,化解政治性的关键是维护和保持矛盾双方的均衡,这就要用三分世界的原理,在执政和被执政之间,引入民主机制;在执政党和民众之间,引入在野党。为了保证监督和制约作用有效,在野党派团体和执政党派团体引入利益冲突机制,实行竞选执政政策,以在野党作为执政被执政、管理和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的桥梁和中介;在人大代表构成名额数量上,按照毛泽东在抗日日期构成政权的成功经验,民众,在野党、执政党名额三三开。以中华民族复兴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保证行政权来源于广大民众。这样,政治性才能真正得到化解缓和。

3.2)三分世界化解政治性的误区及三个机制

有人认为,利用三分原理,将行政权力或者某项行政行为分解为三方面或者多方面,互相分离,就可以达到互相制约监督的效果了。但,权力和行为同样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和组织。如果没有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引入利益冲突的竞争机制,这种三分,只是虚假的三分。为了保证制衡的有效性有及时性,应该引入阳光机制,新闻及其他部门可以及时追踪监督三分三方的动态。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防止政权落入少数野心分子手中,就需要服从民众指挥的枪杆子来作为最后防线组成预防机制。这就形成了三分世界三机制的完善体制。

三分世界,所要化解的,是事物存在的辩证矛盾。例如,社会存在的管理和被管理,执政和被执政,利已利他等等辩证矛盾,她并不能化解价值判断的矛盾。例如,美丑,好坏等。

2、三分世界化解阶级矛盾经济性方面的方法

1)、经济性表现

经济性表现为生产和需求两种极端形式。生产的极端形式是生产的产品大大超过有效需求,这就表现为经济危机。需求的极端形式是需要大大超过生产能力,这就将引发通货膨胀。

2)、经济性的化解思路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化解方法是引入第三方,即交换和分配机制。交换和分配是生产和需求的媒介和桥梁。扩大交换范围和结构,有利于生产的产品合理利用;制订政策,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约束过大的经济差距,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这就化解了经济性。

当人们不认识规律时,人们受规律的支配,当人们理解掌握规律,人们就成了规律的主人。三分世界就是在矛盾双方中引入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来源的途径,既可以从现存矛盾中引入,也可以矛盾双方相互抵消后引入。走现存矛盾引入第三方的道路,是一种改革或改良。例如:从执政党中分离出在野党,或者从民众中推举出在野党,或者执政党和民众各推举出一部分人员组成在野党,组成执政党、在野党、民众三分世界。来自矛盾双方相互抵消后引入的道路,是一种革命。矛盾一方消灭另一方,再组成三分世界。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革命者们建立的三分的国家制度。改革和改良的方法,不同于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暴力革命。改革和改良是温和的革命,它像是润育万物的春雨,默默无声中,世界已从一抹新绿变成万紫千红,到处生机盎然。

三分国际

三分属民主内涵,它主要偏重于化解矛盾冲突,而不是根本上解决矛盾,它不能取代科学和法治,科技发展、人类进步、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法治,关键在教育。在科学民主法治三者间,民主是科学法治的桥梁,即科学、民主、法治三者形成三分。

那么,国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在国际社会中,地区冲突和纷争不断,各种冲突和纷争都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国际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将这种矛盾称之为国际矛盾。国际矛盾同样存在二重性,一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权力不均衡分配的矛盾,这是政治性,二是国际上资源在不同国家不均衡分布的矛盾,这是经济性。

对国际矛盾的二重性的化解,同样可以应用三分原理。

对国际矛盾的政治性方面的化解方法是,利用三分原理组建执政国,在野国,世界各国代表三分国际。为了防止执政国和在野国强强联合,欺压各国,执政国和在野国应该包含发达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代表,落后国家代表。即三个国家代表中任何一个成为执政国后,其他任何两个国家自动成为在野国。接受各国代表的投票选举。执政国每届任期四年,最多不能超过两届。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投票权。为了保证执政国际事务的有效性,应逐步削减各国的军队,同时,每个国家都有义务抽出军队,由联合国统一指挥,维护世界和平。这样,就必须对现行的联合国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方法,将国际地区军事冲突和纷争成为选举投票争端,体现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进步。

对国际矛盾的经济性方面的化解方法是,利用三分原理引入交换分配机制,特别是分配机制。当国际经济差距太大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有效需求不足而浪费,或者因需求太过而形成通货膨胀。两种结果,一是使国际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形成世界经济萧条,制约各国经济的发展。如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危机。二是使国际资源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物价上涨,制约各国经济的发展。如2004年至今的石油危机。为了化解矛盾,联合国应发挥作用,通过国际财政转移支付或者无息贷款等,援助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提高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有效需求。

从上面可以看出,三分原理解决国际矛盾的关键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在联合国组成执政国,在野国,各国代表的三分国际。

如果不对联合国进行改革,随着资源和能源的不断枯缺,在丛林法则主导下,各国的利已性超过利他性,物欲超过人性。弱小国家将遭受灭顶之灾。甚至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在核武器遍布全球的今天,极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这场游戏,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玩不起。利用三分国际,组成和谐协调的国际,有利于化解缓和国际矛盾,逐步普及科学和法治,为进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打下基础。

三分宇宙(思考完善中.....)

一、唯物、唯心和辩证法的矛盾

按唯物主义观点,宇宙的本原是物质,而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没有意识,宇宙依然存在,这个宇宙,从前,现在,将来,都是物质和物质运动的世界。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只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唯心主义对宇宙的认识则跟唯物主义相反,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是意识决定的,脱离物质,意识依然存在,宇宙由超越人类意识的万能的神或者上帝主宰。

辩证法则认为,无物不含对立统一,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最少有两方同时存在,作为宇宙,同样应该有两方的同时存在。这样,唯物或者唯心就跟辩证法的两面性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这个宇宙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抑或是两者并存?为什么会有这种逻辑矛盾?应该怎么认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现在和宇宙的未来?这就要从宇宙的起源和意识的产生说起。

二、宇宙的起源和意识的产生

20年代后期,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60年代中期,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发现使大爆炸理论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时,没有能量,没有意识,只有物质。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之后不仅连续膨胀,而且温度也在由热到冷地逐步降低。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几秒钟时,随着密度和温度的迅速降低,形成不断膨胀的并含有许多迅速冷却的亚原子粒子的混合物。在随后的膨胀过程中,这些粒子就聚合成中子和质子,然后形成最轻的元素和氢——组成宇宙的基础材料。宇宙开始变得透明,进入以物质为主的原子时代。这个阶段,物质和能量两种因素互相作用。随着宇宙温度的降低,大爆炸形成的氢通过核聚变,逐步产生了碳、氧、氮、硫、磷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这些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在能量作用下,互相交融,逐步生成各种宇宙有机物。今天我们通过模拟条件,也可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例如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等,这表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简单的有机物集结在某一个温度气候等比较适宜的行星上,有机物通过进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意识终于从有机物中分离出来。因此,从大爆炸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物质,然后是物质和能量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物质和能量的作用下,意识产生了。

三、唯物唯心辩证法逻辑矛盾的解释

从上述宇宙的起源和意识的产生,我们就可以对上述唯物,唯心和辩证法的逻辑矛盾进行解释,这就要分清本质和现象,而且要从宇宙的演化来分析本质和现象。作为本质的物质不同于作为现象的物质。宇宙起源的最初阶段,的确是物质主宰,因此,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大爆炸发生后,物质分为能量和物质,能量运动和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组成了大爆炸初期的世界。大爆炸后期,在物质和能量的影响下,意识分离出来,组成了大爆炸后期的三分宇宙。我们现在正处于大爆炸的后期,因此,世界目前的现象是物质、意识、能量的三者统一。

四、认识三分宇宙的意义

因为宇宙的本质本原是物质,而忽视物质的演化的现象。忽视物质演化到现在的物质意识能量的三分宇宙现象及客观实际。无异于人为地将地球时代拉回到大爆炸前夕,无异于人为地将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时代拉回到原始社会。这样,导致的必然手段是大爆炸式的革命,被迫无奈的“与天斗,与地斗”,这不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三分世界,三分宇宙,是世界宇宙客观规律,自觉应用三分原理,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最终实现未来和谐社会。

制度为王

在三分世界里,我们提出在矛盾中引入第三方来化解矛盾,在人的二重性里,我们提出了人的利已利他两种特性。如果人的利已性超过利他性,那么就表现为先私后公,损公肥私;如果人的利他性超过利已性,则表现为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人在二重性只要存在社会,就不可能消灭。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如何防止极端的利已和极端的利他而已,这就是化解人的二重性。化解人的二重性矛盾一样必须引入第三方来——这就是制度。制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平衡利已利他,这是制度设计和执行者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但现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者往往过分宣传了人的利他,忽视了人的利已,更加忽视了制度的建设。

例如,被宣传机关称为“北有许振超,南有罗东元”的韶钢的罗东元,他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千多万元的利益。罗东元在技术上出名后,外单位以优厚条件聘请他,但罗东元还只是一个工段长,月收入不到500元。机务段一台天车拉构件出了故障,连技术人员开会研究,都无法解决。罗东元赶到现场后解决后,领导大喜当即“重奖”罗东元50元。

领导干部如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牛玉儒等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他创造了巨大的利益,但制度给了他们什么利益?只是累、伤痛和不治之症,以致英年早逝。

每每看到听到这些先进事迹,我都不禁有些悲哀。宣传这些先进人物的利他的先进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制度的落后性。中国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的确是物美价廉,但我却很担心,长久的价廉就不会再物美。相反,我们的制度如果不能有效的抑制一些利已但不利他的行为,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改革开放,某些利用制度漏洞,富起来的“大款”,利用各种关系以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种种行为,利用权力垄断获取非法利益的腐败分子。长此下去,物劣且贵的话,示范效应将使整个社会陷入危机。

由此可见,引入制度,化解人的利已利他矛盾的必要性。利用制度可以排除利已性的干扰,实现利他性。甚至可以利用利已性实现利他性,从而使社会良性发展。例如:

有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们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可见,如果制度效率不高,就要吃凉粥,就要影响当初制定制度时所想达到的那个目的。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故事中的第五种方法,正是利用了人的利已性,达到利他性,从而实现公平分粥的目标。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当然,以制度来实现利已利他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制度至少应该有效地抑制利已利他绝对的不平衡。

实干兴邦

在最终目标和近期目标里,我们论述了我国发展的近期目标是科学、民主专政相结合、法治这三者。结合上述分析及理论,再根据我国四个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就可以提出构建社会制度的草图:

1 专家治国。国家行政首长必须达一定水平的专家。行政首长要依法执政,以化解阶级矛盾为已任,不断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这是实现科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2 两党竞选行政首长。根据三分世界要求,允许两个政党竞选行政首长职务。从总理到镇府,都要实行竞选。过渡时期,可以先从党内和基层开始搞,从党内的三分过渡到党外的三分,从基层的三分过渡到高层的三分。党内和基层三分如何搞?关键是引入利益冲突机制,如执政冲突,其他利益冲突等。具体做法:(1)、党外三分。政府首脑及部门领导、党代会常委、民众三分。党代会常委成员成为政府的后备力量,构建政府、党代会、民众三者之间的三分世界。假如政府机关首脑及部门一把手工作不力的话,人大提出不信任案后,党代会常委取代政府成为执政者。执政五年一届,每届由党代会常委和政府首脑及部门领导竞举执政,人大投票决定由谁执政。没有取得执政资格的团体不享受政府的一切待遇,只能成为所在党代会的普通党员。党代会常委执政后,党代会再选举出党委,作为政府的后备执政者。同时规定,一届政府,任职最多不得超过两届。(2)、党内三分。党代会常委由党代会内部直接选举形成。在党内,也要组建由普通党员、常委成员、候补常委成员三者之间的三分。常委成员和候补常委成员同样引入利益冲突机制。

3 司法独立。除涉及国家安全及紧急情况外,司法机关只向人大负责外,不向任何机关负责。

4、人大代表立法。人大代表由两党或者其他参选人组成,由达一定文化水平的民众投票选举产生,规定到一定时限重新洗牌,重新选举,这样,民众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

5 国防安全、危机应急由共产党专政处理,共产党内部实行权力制衡,保证国家安全。相关法律,由人大会同军委制定。这样,中国共产党就能保留威慑力量,保证民众的利益,保证江山不变色。这就能真正实现党政分开。

7 在社会制度设计微观层次,不断探索利已性和利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激活民众的积极性。

人的利已利他的二重性,上升到政党,就成为政党的利已利他的二重性。从一党的利益出发,一党专政是符合该党最大利益的。从国家的最大利益出发,三分世界建立民主机制是最佳选择。政党内部同样无法避免矛盾,政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与被代表的矛盾,这体现在政党选举出来的常委跟普通党员的矛盾。在过渡时期,以三分世界的理论来化解政党的内部的矛盾,实现党内民主,再设法过渡到党外民主,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题后语

回顾往事,正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财富两极分化带来的灾祸,因此,才会着手于建立社会制度,控制经济差距。同时,资产阶级还借鉴了古代思想家的权力制衡思想,自觉实行权力制衡,控制了社会政治性的激化恶化。这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持了社会矛盾的均衡,因此才避免了灭顶之灾,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变得更美好。马克思实在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功臣。投票显示马克思雄居榜首,爱因斯坦名列第二,也就毫不奇怪了。

三分世界是协调的世界,是和谐的世界,利用三分原理,化解辩证矛盾,这是一种道。加强执政能力,强调的是以法治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德治国。没有道,德只是统治者自我吹捧,愚弄民众的工具。没有道,法只是统治者的打手,奴役被统治者的工具。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也不过是一种“驯兽之术”,以表面的形式的虚伪的善意和凶狠的鞭子,使民众服服帖帖,达到天下太平。

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还是外儒内法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都不可能化解国家的辩证矛盾。历代封建王朝的愚民统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顺民和奴才,阉割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探索科学真理的动力。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给民众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中国陷入水深火热的血腥的世界。这正如史官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也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翻译成通俗的现代汉语,我看大致意思就是“没有三分世界建立的制度,就需要以德治来约束,德治难于维持时,就转而要求人们发扬克己精神并为他人考虑,这一点也难以做到就只好要求人们不要损人利己,连损人利己都无法加以克制,只有指望人们法律行事,法律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天下大乱了。”

在现有的德法兼治的基础上,引入道,引入道的三分世界,有利于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道德法合一,是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

1、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2、中国青年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我国城乡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2003-12-29 http://news.cqnews.net/system/2003/12/29/000341224.s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 21:36:22编辑过]

生死平常事,荣辱何足牵。 富贵如浮云,白日见青天。

QQ:55186572 mailtggzx@21cn.com QQ群:6964871

三分世界,和谐社会的基石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id=41385&replyID=96766&star=1&sk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391

帖子

3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1
发表于 2005-3-12 23: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理论都给人们一个最终的理想社会画卷.从佛道至马列无不如此.

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目前所有的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扼杀着"人性".从而,"解放"一词提得很是准确.可是如何来进行呢?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我们能不能使用专政呢?若能,那么怎样确保专政的权利不偏移呢?

假如,我们使用专政----那么对于被专政的对象是不公平的,对于极少数的当权者来说,他们也必然会去损害更多人的利益.我们讲"三讲""保先".其实在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面前来说,这是无视人性的存在,是极其盲目的理想主义.

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他做出了多少努力来衡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