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秀山[黄杨扁担]

[复制链接]

60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40
发表于 2004-10-21 22: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RM=500,15]http://www.xsrx.net/hybd.mp3[/RM]

《黄杨扁担》 歌声到永远                   吴加敏                黄杨扁担软溜溜,                挑挑白米下柳州,                人说柳州姑娘好,               个个姑娘会梳头……   这就是享誉中外、曲调优美的秀山民歌《黄杨扁担》,它起源于秀山玉屏乡白粉墙村。《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音乐中的杂调,它与另一首秀山民歌《一把菜籽》几乎可以说成是秀山花灯的灵魂。秀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土地丰饶,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沃土,是民歌的海洋、花灯的世界,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绚丽多姿的山花。许多旋律委婉动听的民歌,如《黄花草》、《四季花儿开》、《上茶山》、《绣荷包》、《金盆打水》等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清代诗人章恺在咏秀山诗句中写道:“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和睦相处,辛勤耕耘,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秀山花灯。一九九六年,文化部命名秀山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灯歌舞之乡”,《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扬扁担》不仅是秀山五十八万人民的骄傲,也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十年代,四川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成都战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们首次来秀山采访花灯音乐舞蹈,他们的足迹遍涉全县山水村寨,并特意到白粉墙村采访出身花灯世家、在方圆百里闻名的花灯老艺人严思和。当音域宽阔、音质淳厚的严思和唱出秀山花灯曲调《黄扬扁担》时,艺术家们如获至宝,赞不绝口,作曲家林祖炎和金干当场把词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1958年1月,林祖炎、金干等编的《四川花灯歌曲》一书在重庆出版,《黄杨扁担》收录其中。紧接着,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并由中国唱片公司灌成唱片,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扬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1981年,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演唱《黄扬扁担》,并被灌成唱片发行海内外;1982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中央电视台演唱《黄扬扁担》,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喝彩;198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由秀山民歌改编的交响曲《黄扬扁担》。   近段时间,新闻媒体对秀山花灯名曲《黄扬扁担》关注颇多,有的在赞美的同时,把《黄扬扁担》的诞生地牵强地扯到了别的地方,本着对祖国文化遗产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我们走访了秀山花灯发展和《黄杨扁担》产生的历史见证人,重庆市文史馆员、土家族知名作家孙因先生。孙老回忆说:1957年2月,成渝两地文艺工作者林祖炎、谢必忠、金干、潘琪等,首次来秀山采访花灯,到溶溪区由我全程陪同,先采访溶溪乡八卦村花灯艺人肖家碧(银匠)、熊昌兴(木匠)、郭生财等人,后去玉屏乡白粉墙村采访花灯掌调师严思和。他当时是农业社生产委员,半百年纪,精神极好。他嗓音圆润高亢,一曲《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令采访者惊喜不已。当时没有录音机,由林祖炎、金干当场记谱记词,今天唱遍神州的《黄杨扁担》仍是原汁原味,一个音符一个衬词也没改。歌中的“挑挑白米下柳州”的柳州是指广西柳州,因秀山境内的河流属洞庭水系,汇酉水入沅江,直达湖广,所以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与湖广有密切的渊源。广西柳州柳城的柳江属珠江水系,“下柳州”也可以说是泛指,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   秀山一马平川,素有“小成都”之称,良田遍地,盛产稻米,黄杨木遍及乡里,人民群众将其制作成扁担用于生产劳动,秀山民歌《黄杨扁担》应运而生,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然最早使它唱出白粉墙村的民间艺人严思和已被六十年代那场饥饿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斯人已去,人民却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站在白粉墙村的村头,我们又仿佛听到了严思和那高亢亲切的歌声,在明媚的阳光下飘荡,向世人展示着感人的歌声留给大地的永恒魅力。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腾起敬意和自豪,因为这方人杰地灵的水土,也因为《黄杨扁担》将无穷尽地穿越历史,直到永远。                [见《重庆日报》2000年12月15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1 22:44:46编辑过]

★★★∈∈∈忘忧岛岛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40
发表于 2004-10-21 2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 返 白 粉 墙                  吴加敏   从县城驱车两小时,有30分钟是在几乎称不上路的乡村公路上颠簸,再步行两小时,趟过十多道小河,才遥遥看见白粉墙村。白粉墙村是让人不能忽略的地方,因为它柔情,因为它盛产稻米,因为它从千百年生生不息的稻米里堆砌出了一首唱响海内外的民歌《黄杨扁担》。   重返白粉墙村,是要去找一张《黄杨扁担》的原唱者、乡村歌手严思和的像片。时值盛夏,太阳似火。当我们汗流浃背进村时,许多村民早已在村头等候。村民们说,白粉墙村一年里等不来几拨贵客。善良的乡亲们竟把我们几个扛摄像器材的人当成了稀客,让我们羞于解释。   环绕白粉墙村的小河叫水边溪,清澈得使人不忍染指,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干净的河流,像村民们一颗颗不含杂念的心。水边溪诱人热爱,水凉幽幽的,水底的鹅卵石柔柔地铺展,像一张张顽童的脸蛋紧挨着,闪现灵光。水边溪的源头在深山里,过白粉墙村后,在峡谷间羞涩地扭曲十几里,扑进同样清波碧浪的溶溪河。   一进村,款待我们的是大碗的凉茶和《黄杨扁担》。在村边一幢大木屋的院坝,数十名男女老少站在屋檐下自发地唱起了《黄杨扁担》。人群中,严思和的女儿、六十多岁的老人严菊云唱歌的样儿最令人揪心,令人难忘。她头微仰,眼眶噙满泪水,目光朝向埋葬着父亲的山间,喉咙哽咽,歌声颤悠悠的,仿佛沉浸进已流逝久远的时光里。与严菊云相比,严思和的侄儿严仁学要显得坚强些,这位六十多岁的沧桑老人,铁骨铮铮,浑身透出山里人的倔强。在饥饿的年代,就是他亲手掩埋了严思和满怀对粮食的渴求又无法得到而闭眼的遗体。他说严思和临终前告诉他,要把《黄杨扁担》传下去,那是他的魂!   当我提出要找一张严思和的像片,让更多的人认识他时,严菊云严仁学以及村民们都不住的摇头,脸庞流露出无以名状的遗憾,亦令我无限伤感。严菊云说,父亲死时她还小,那时村里的人还没有谁照过像,父亲的形容在她的记忆中也日渐模糊了,触景生情时,她也只是努力地想。她的话在我的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我把目光转向了潺潺流淌的水边溪。水边溪里除了蓝天白云和青山,什么也没有。我想,流转的岁月就是眼前这条小小的水边溪,它淹没了白粉墙村曾经存在过的某些有形的东西,载走了山里人的悲与喜,但它留下了一种精神,留下了《黄杨扁担》的歌声。   寻找严思和的像片未果,我的心空荡荡的。我随即在村子里转悠,企图找到一丝与这位乡村歌手相牵连的痕迹。在一院宽大的吊脚楼房里,一连串吱嘎声传进耳门,我寻着声音走过去,只见一间敞着的小屋里有一对新人在推石磨,细声地说着话,男的裸着上身。我人还没靠近,新妇望见生人,媚眼一垂,丢了手里端着的一盆玉米,红衣红裤红脸蛋一溜儿在房屋夹成的青石廊道里碎步跑起来,那粗粗的腰扭动的样儿十分好看。新妇钻进一扇门后,将大门关了。我定眼观察,其实那门并没有关死,留了窄窄一道缝。裸着上身的后生朝我憨憨一笑,算是打了招呼。我沿着新妇逃离的廊道踱过去,走过那道没有关闭的门缝时,我并不拿眼去看,因为我知道那道缝隙间肯定藏着一双胆怯的眼睛,百感丛集地打量着我。刹那间,我心中油然生出了对白粉墙村的莫名热爱。   白粉墙村的美丽还不止那红衣红裤的新妇,在另一幢吊脚楼上一孔窗洞里,隐约探出的一张脸同样让我至死不忘。那是一张老妪的脸,慈祥,目光友善,灰白的发际梳有一个动看的髻。老妪没有发现楼下窥视她的我,她正在眺望水边溪,或者更远的地方。老妪的皮肤很白,年轻时肯定是响当当的美人。从老妪的相貌上看,她不像当地人,莫非她就是《黄杨扁担》中唱的那个远嫁而来的柳州女子?   从地理上讲,白粉墙村的确太偏僻了,乡村公路离这儿很远,乡亲们除了种田,少有人与生意沾边。也许正因为闭塞,才使这里成为山歌的海洋。除了《黄杨扁担》,还有《一把菜籽》、《绣荷包》、《采茶调》等,村子里时时刻刻都有山歌飘过,包括在天蓝月圆的静夜。白粉墙村是一颗被歌声温暖包裹着的种子,在漫长的岁月里守望和等待。   离开白粉墙村时,严菊云等许多村民含泪送我们到村口。顺着水边溪走很远了,我们都不时回头,去看渐渐远去的村子,去看太阳底下慢慢缩小的人影。在水边溪拐弯处,远远地看着那群一动不动细小的人影,我的眼睛模糊了……   来到溶溪河畔,已是黄昏时分。我们拍摄完毕路过一条较宽的水渠时,突遇不远处一群在水中沐浴的女子,被她们搅起的波浪在夕阳下闪着光亮。她们穿得比城里的女子还露,有几名女子甚至裸着上身,见了我们毫不惊慌,不紧不慢地将光洁的玉体浸入晃荡的清水里,湿湿的脸上依然挂着甜甜的笑。面对这圣洁的图画,我惊叹于人与自然在乡村是这般的和谐,人的思想是这般的清澈。恰好此时,河对岸飘过来的歌声把我们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在冥冥薄暮里,一汉子赶着一群羊,一路挥着羊鞭一路扯着嗓子唱歌。他的音不那么准,土,甚至跑调,但昂扬,膨胀着对故土的热爱—          黄杨扁担软溜溜哇          姐哥呀哈里呀          挑挑白米下柳州哇          姐呀姐呀          下柳州呀          哥呀哈里呀……   倾听着这感人的歌声,我猛然醒豁:严思和还在,他一定是活在这歌声里,活在沐浴女子们的嬉戏声中,唱歌和欢笑的喉咙就是他跳动的心。                 [见《巴渝文化》2003年春季号]

★★★∈∈∈忘忧岛岛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40
发表于 2004-10-21 2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杨扁担》这首花灯调,发源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溪口乡(原玉屏乡)白粉墙村,首唱者,著名花灯民间艺人严思和。   20世纪50年代,成都、重庆的一批艺术家到秀山收集花灯,当听到严思和演唱《黄杨扁担》时,惊喜不已,当场由作曲家林祖炎记录。回成都后,将原词原谱交给四川省歌舞团朱宝勇演唱引起轰动,并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重庆的艺术家金干、梁上泉、戴启煌等将其改编成男声小合唱在国内外巡回演唱。迅速扩大了影响和知名度。全国权威性的刊物《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以及《四川花灯歌曲》(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等都把《黄杨扁担》标名为“秀山花灯调”或“秀山民歌”载入其中。   秀山县委、县政府把《黄杨扁担》定为“县歌”普及推广,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忘忧岛岛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72

帖子

27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2
发表于 2004-10-21 2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滴弄这么一个东东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9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04-10-21 23: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杨扁担软溜溜, 挑担白米下柳州。 柳州姑娘会梳头, 重庆丫仔实难求。

帽子在手,我行我素,谁敢拦阻,罚他浴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主题

5809

帖子

5859

积分

月光贵宾

积分
5859
发表于 2004-10-23 17: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雅这下可忙坏乐~~这曲子真不错,好听耶~~ 贺喜边城版块的开张哈~~
我看到青草以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437

帖子

43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7
发表于 2004-10-24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如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4

帖子

7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
发表于 2004-11-3 18: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舒服,望有更多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0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04-11-24 1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起这优美的音乐,再看《重返白粉墙》,我怎能忘记你这位老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