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毛泽东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复制链接]

2

主题

21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03-11-22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实战家,同时在艺术方面,他又是杰出的书法家和诗词作家。毛泽东同志早年阅读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为他的诗词创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论是在国内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一直都不断地阅读中国传统诗词作品,他将阅读古诗词当作调节思考的休闲。 毛泽东作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他本身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有据可查的他阅读、手书、引用过的诗词多达1662首,其中较多是圈阅,不少他作过批注,也有不少在讲话、批示和信笺中进行过评论。 毛泽东同志通晓律诗、长短句等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格式。他写的律诗不但押韵,而且句式工整平仄正确;在词作方面,更填写了《沁园春》、《清平乐》、《菩萨蛮》、《西江月》、《采桑子》、《如梦令》、《木兰花》、《蝶恋花》、《临江仙》、《渔家傲》、《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多种曲词。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评价他说:“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的确,毛泽东的诗词,不但富有精深的政治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都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毛泽东非常重视诗词的社会功用,而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就发挥了重大作用。那首我们所熟悉的《七律·长征》就曾有利地鼓舞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让我们在这里欣赏一下这首融浪漫于豪情的不朽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溪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秋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从艺术上描绘长征,高度概括却形象地描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全过程。1945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一发表,顷刻轰动了整个山城和国统区。 毛泽东的诗词可谓是中国诗词史上一朵奇葩,他的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毛泽东同志写的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的是1935年2月遵义会议之后,描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堵截、重攻娄山关的战役。我们先从文学艺术方面去欣赏它。《忆秦娥》是一个古词牌名,早在唐时便有之,其中在文学古籍中最著名的要数一首题目为《忆秦娥·箫声咽》 的词,词是这样写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灵阙。 是一首精彩的描写闺怨的词篇。由于其“非后世作者所及”,故清代学者将其拜名于李白笔下。 我们对照着看这两首词。 箫声咽。三字短句。想象一下环境,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那箫声,所奏乃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之调。无以过之,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又如曲折泉水,冰难阻涩,断续不居,隐显如泣。用一个“咽”字,已传尽一支箫之神韵。 箫者,与梦关系乃是:当秦娥之梦,猝猝惊断,方其怅然追捕断梦之间,忽有灵箫,娓娓来耳根,两相激发,更助迷惘,似续断梦——适相会也,非相忤也。 可知,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惆怅,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灞陵泣别,柳色青青,历岁经年,又逢此际。闺中少妇,本不知愁,一登翠楼,心惊碧柳。于是悔觅封侯,风烟万里,此时百感,齐上心头。可知箫也、月也、柳也、梦也皆为此情而生,此境而设。春柳为送别之时,秋月乃望归之候。兹复清秋节,更盼望归期有讯。都人士女,每值重阳九月,登乐游原以为观赏。身在高原,四眺无际。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送客迎宾,车马络绎;此中宜有驿使,传递佳音——然而自晨及昏,了无影响,音尘断绝。——人未归也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娥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全词一气和成,且运用叠唱“秦”字加强语调,造成双行并举之势。故称“非后人所能及也。” 而《忆秦娥•娄山关》在艺术造诣上并不亚于此词。且看“西风烈”,同样三个字,时维二月,序属严冬,一阵西风过后,堕指裂肤。那西风,可以说是来自西边的大风,因为中国之地势,西北部是欧亚大陆之腹地。从那个方向吹来的风干燥、寒冷。当然也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寒风。从未听说过“东风裂”或者是“南风烈”的,而北风同样可以代指寒风,却因“北”的发音属仄调。而《忆秦娥》是以平调开句的,故称“西风烈”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寒风不可能只吹一阵,风连续不断的吹着,寒风呼呼,砭人肌骨,言烈,既包含了“风大”复加有“寒” 的成分。故一个“烈”字已道出了寒风之状。 “长空雁叫霜晨月。”是写出征的时间和环境。当时地处云贵高原,虽然低纬度地区的冬日较之北方不太冷,但由于海拔高,即使晴天也结霜冻,霜冻天比下雪还冷。 既是“霜晨”,便还算早。行军打仗,天色不明便动身是正常的。而砭骨寒冷的风正刮得紧。这冷风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迫使之精神抖擞地走上征程。风声如啸,与此同时,长空还传来大雁嘹唳之鸣。顺势将镜头一提,飞雁掠过,同时一轮未沉孤月展现在眼前。晨光和月光交加,加重了霜的气氛,只觉天地一片银装素裹,战士们心理越发觉得冷了。唐诗人李益有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光与霜色很相近,这样这里就有了一个霜和月光相互衬映的镜头,潦潦数字却包含如此之多的景物与内容,可见毛泽东做诗水平之高。 在月光和晨霭之下,战士们集合出发,于是清晨响起了细碎的马蹄声,这里得说明一下,我们都知道红军长征靠的是脚力,一双穿着草鞋的脚,行军打仗也是如此,没有听说过,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什么骑兵队的,所以这里的马都应是些驮着伤病员和军用物资的驮马。故不言“雪尽马蹄轻”或是“春风得意马蹄急”。这里的“碎”字,可谓曲尽其妙。 出征前要吹号,军号本是嘹亮的,但由于霜浓寒冷的影响,喇叭声在寒风中高低起伏、时断时续、缓徐急促,如流水呜咽。唐诗人李贺有诗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个“咽”字显然也为一妙词。同时,咽一词也多少反映了当时气氛。万里长征,千回曲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心情是沉郁的,所以一个“咽”字还体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韵味。 词上半片可以说是一幅多彩的早晨,二十一个字描绘了寒风、长空、雁、霜、晨、月、驮马、军号八种事物。其中叠用“霜晨月”,不但继承了《忆秦娥》词的格式,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用极少字描绘极多事物的手法。其中所用的声音描写,如“烈”、“碎”、“咽”等均非轻下,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忒。 下半片则是写战役经过,诗人没有细写战斗过程,而是重点写自己的决心和夺取娄山关以后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个铁字即可理解为关口的难以攻克,又可以看出词人对长征所下的决心。因为拿下娄山关后红军还将面对很多个“娄山关”,这些困难都如“铁”一样,要有雄心、决心才能克服它们。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气势雄壮的一句。一读到“从头越”便使人想到了岳飞《满江红》中的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样的气势,一样的含义。若单以字面理解,便已是一句气势十足、充满坚毅的好词。若读者能由第二次叠唱的“从头越”中联想到《满江红》,并由此展开联想,遥想岳飞当年 “驾长车,踏破贺兰缺。”的雄姿,那便是一种升华,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最后两句,表面写景色。“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告诉读者,时间转瞬之快,转眼已是日落时分,而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此刻的心情的怎样的?江山如画,但战斗刚结束,战争是要流血的,经历战争的人,夕阳在他们眼里更加显得鲜艳,更加红如血。 毛泽东的词的一改以往《忆秦娥》之风格而作的,与那些婉约词不同。若能以曲的方式唱这两首词,李白的《忆秦娥》乃是执红牙板,颦眉低吟“秦娥梦断秦楼月”。毛泽东的词则须一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雄关漫道真如铁”。 正是这样,毛泽东的很多词都带着那份豪迈的志气和信心。诗言志,经鉴赏之后,这份志,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如现代许多文人对毛泽东诗的评价:“毛泽东的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却是独树一帜、异峰突起的。 最后再让我们来欣赏一边这首气势宏大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2 20:25:23编辑过]
在下才疏学浅,“随意”而谈,还望各位于不足处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27

帖子

4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7
发表于 2003-11-22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写的真不错,赞赏。 纠正两个小错误,别介意哦,一个是毛泽东词里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俗谚说:春风不结露,秋风不起霜。虽然我们常说饱经风霜,但实际上两个是不同时出现的,平时可以观察一下。 再一个是那个“喇叭声咽”,这里的喇叭也不是军号。在红军包括后来的八路和解放军,在驻地都是不吹军号的(当然现在例外)起初的起床号是司号手吹的军号,在井冈山时期,周恩来还是红军总政委的时候,认为晨起吹军号打扰百姓休息,要求部队早起停止吹军号。这里的喇叭声,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吹的喇叭,并非是军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03-11-22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2月份的贵州地区有大雁出现吗?
医学专家忠告: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请大家每天定时定量灌水。每天逛一逛,灌一灌,有益身心健康。早晨起来一桶水,饭前饭后一桶水,关键在于坚持,重点在于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03-11-22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同志的诗是极大气的
医学专家忠告: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请大家每天定时定量灌水。每天逛一逛,灌一灌,有益身心健康。早晨起来一桶水,饭前饭后一桶水,关键在于坚持,重点在于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3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
发表于 2003-11-29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同志首先是个军事家,其后才是诗人、词人。他的词比诗好。诗中,重要的有长征以及解放后的部分作品,但从诗歌的角度看,真正经典的几乎没有。词佳作比较多,除了忆秦娥以外,两首沁园春,一首贺新郎和一首菩萨蛮,堪称佳作。与柳亚子唱和的浣溪沙,高下立分,那个被认为诗人的柳亚子,已经完全辱没了诗人(词人)的称号,就是毛的并不是太好的浣溪沙,也强过他十倍。可见,当时中国名人中,几乎没有真正的诗人词人了,可惜。那句开天辟地君真健,君真健三个字,如果发到网上,在今人看来,简直俗不可耐。
卿为我醉,我为卿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45

帖子

2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7
发表于 2003-12-3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怎么有郭沫若的味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0
发表于 2003-12-3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题目与内容比,太大了.
我要灌水!!!我要灌水!!!我要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0
发表于 2003-12-3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朱弦三叹在2003-12-3 15:20:00的发言: 这文章怎么有郭沫若的味道啊?
"毛泽东非常重视诗词的社会功用,而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就发挥了重大作用。那首我们所熟悉的《七律·长征》就曾有利地鼓舞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 这话就言过其实. 另:"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已经取得长征胜利了啊.尚在长征徒中的红二方面军读到毛主席的诗了吗?至于四方面军,尚在国焘严控之下,毛的诗恐怕还属于"禁书"呢.
我要灌水!!!我要灌水!!!我要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0
发表于 2003-12-3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文盲在2003-11-22 23:06:00的发言: 请教一下,2月份的贵州地区有大雁出现吗?
难说有没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_________雪夜塞北还有雁呢
我要灌水!!!我要灌水!!!我要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0
发表于 2003-12-3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文字,摘自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恰恰是毛泽东本人修改郭文时以郭的语气写的.因此,下面这段诗评,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叙。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事。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我要灌水!!!我要灌水!!!我要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