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 大观楼长联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072

帖子

20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2
发表于 2005-12-11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五百里滇池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撰 昆明大观楼联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3)岸帻:岸在这里做动词,推高的意思。帻即头巾。岸帻这是推高头巾。 (4)骧:指马昂首奔驰。 (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 (6)翥:即飞翔。 (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此山也由此而得名。 (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 (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 (11)韵士:即诗人。 (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滇池中的小岛。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 (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 (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 (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 (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 (17)丹霞:即红霞。 (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孤负与辜负相通。 (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 (20)芙蓉:即莲花。 (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 (22)把酒凌虚:高举着酒杯对着天空。 (23)汉习楼船:据《史记·武帝纪》及《史记·平淮书》载云,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周围40里“治楼船高十余丈”以操习水军。 (24)唐标铁柱:典出《新唐书》及《大唐新语》。云公元707年,因“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遗御史唐九征率兵回击,大败之,在今云南祥云县建铁柱以示纪念战功。 (2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写字时镇纸用。相传北宋初年在论定边界时,宋太祖赵匡胤竟手持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置大渡河以外而不顾了。 (26)元跨革囊:革囊即皮筏子。据《元史·世宗本纪》云,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统兵取云南,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收回大理,统一云南全境。 (27)伟烈丰功:即丰功伟烈,指功业多而且伟大。 (28)尽珠帘画栋:珠帘画栋,形容宫廷的豪华,以珍珠串成帘幕,以雕梁彩画构建宫室。尽:尽管之意。 (29)卷不及暮雨朝云:卷即卷起。“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的化用。 (30)断碣残碑:碣为圆形的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碣碑,经过风化雨蚀而断裂残破。 (31)苍烟:暮色苍茫中的烟雾。 (32)落照:落日时那昏暗的光线。 (33)几杵疏钟:寺庙中那疏落的钟声。 (34)一枕清霜:一觉醒来,遍地寒霜。 (3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副长联。 (36)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上下联各90字,全联计180字。是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比喻为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喻为凤凰在展翅挎翔;把北边的蛇山喻为长蛇有蠕动;把南边的鹤山喻为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有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那一簇簇的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于1252年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扫平内乱,迁都大都(今北京),故灭南宋,定国号为元。这一系列壮观伟大的场面,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长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故道光初,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文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

  阮元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斥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诗云:“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芸台是阮元的字),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孙髯的长联又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难免留下笑柄。

  除阮元之外,清代另一位官僚程月川,亦随意将孙髯之佳联在21处胡编乱改,其篡改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孙髯佳制遭劫,被清代官僚两次砍杀,然而,众人慧眼识骥,终于恢复孙髯联之旧观,使长联与山河同辉,与日月同在,对后代楹联创作影响甚巨。陈毅同志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云:“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亦赋诗赞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毛泽东同志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同志《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中说,毛主席“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作者:吴直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22:15:07编辑过]
值班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072

帖子

20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2
发表于 2005-12-11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楼长联的艺术独创性及影响

世人论大观楼长联,多惊叹其篇幅之长。该联面世不久,即有“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之誉。尔后学者如道光间梁章钜、光绪间俞樾诸公,莫不以其长而称焉。今之学者也多有持相同观点者。若此则极易引起世人误会,以为孙髯翁之联作成就与地位,全赖联之长度,以为作长联易博声名。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明徐渭题开元寺大殿联有一百四十字之多,当时盖无出其右者,亦可谓之长矣,却无“第一长联”的桂冠。清道光以降,联长超过一百八十字者不在少数,却也未能博得与大观楼联同样的喝彩。道理很显然:衡量文学作品的优劣,标准不在字数多寡、篇幅长短。尽管对联有联长难以属对的特殊性,作长联或能出奇制胜,轰动一时,但毕竟不能只赖其长而流传久远。

  时至今日,联作中鸿篇巨制比比皆是,而大观楼长联声誉并不稍减,地位不曾动摇。学者们依然认为:“长联中最出名的当推昆明滇池大观楼那一副”,“即使在字数方面,不能称‘古今第一长联’,也可称为‘古今第一名联’。”可见长联并不等于名联。孙氏长联之所以久负盛名,还有其根本或主要的原因。有些评论对于我们探讨问题是颇有启发的。《弥勒孙髯翁墓联》云:“读大观楼一联,脍炙人口久矣。”作者不着眼其“长”,而赞其“脍炙人口”,强调的是其艺术审美价值。梁羽生称之为“古今第一名联”,是因为它“上联写景,下联论史,情景交融,古今会合,浑成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欣赏的是其艺术性。毛泽东主席说大观楼长联:“从古未有,别具一格。”也是肯定其艺术创新,别开生面。凡此种种,都在说明它确是难得的佳联。这是极具慧眼灼见的。我甚至疑心,当时“海内第一长联”云云,即是“海内长联中第一”之意。笔者认为,大观楼长联能久负盛名,不惟其长度当时惊人耳目,更在于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为一般人难以企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长联创作的一个艺术典范。

  大观楼长联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立意高远,气势宏大,意境深邃,结构谨严,文辞精美,语言功力深厚,司圈可点之处多矣。全面评价,非本篇短论所能胜任。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其艺术独创性及影响,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比照研读其前后之作,不难发现孙氏大观楼联在艺术上许多“从古未有,别具一格”的戛戛独造之处,为后人长联创作开启了诸多法门。综括说来,其新创独造之最著者在如下三方面。

  一、章法安排上,采用“总分法”结构联文。上联首三句为总提概说。“五百里滇池”,交代景物对象;“茫茫空阔无边”,言明景象特点;“喜”字表明情感基调。无论景与情,均大处入手,不作细说,是为总写。“看”字以下至上联尾,从地理形势之胜、景象风物之美加以分述,抒喜乐之情。下联章法同上联。先总写怀古及感叹之情,再具体分述相关历史以及“一切归空”的慨叹。由总到分的结构章法,诗赋中有,词曲中有,短联中或可偶见,然而在长联中使用此法,则首见于大观楼联。

  二、表现手法上,有两种最为新颖独特。一是融叙、写、议、情为一体。前人短联中,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多为单用,很少综合;即便长联,也鲜见两种以上融合者。明张文远题四川闵中张恒侯祠联(八十四字),基本为叙述而间接抒情;袁文荣题皇帝斋醮联(六十六字),为叙述兼议论;至于徐渭题开元寺大殿联(一百四十字),也是以议论为主,偶有描写而已。而大观楼长联则不拘常规,将多种表达方式交错互用,有如散文之作法,开人眼界。余德泉教授指出:“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景、事、情相互交融这种格调,可以说就是来自大观楼长联的。”此言不虚,可谓的评。其手法的另一创新,是在联作中率先使用铺陈之法。大观楼长联,写景,面面俱到,形容曲尽;咏史,罗列分陈,顺序而下;言情,则递进转接,抒发充分。铺排本是赋中常法,北宋柳永借用于长调慢词,写景抒情,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后人视之为“屯田家法”。髯翁大胆将此法移于联作,从文学创作说,自然也是借鉴,但就作对撰联而言,实乃首创。

  三、遣词造句上,戛戛独造,新创种种“孙氏句法”。其一,一字领有序排比句。上联中有“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下联中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一字领句或一字领排比句,前人联中并非没有,但一字领引四个排比句,且句子排比有序,又能两两自对或交错成对,却是首见。其二,三字领四言自对句。如“梳裹就风环雾鬓”,“点缀些翠羽丹霞”,“卷不及暮雨朝云”,“都付与苍烟落照”等。三字领本词曲中习见,联中四言句自对也不为新鲜,然而“三字领自对句”则是变化出新。由此新变带来了句式的变化,破七言句“上四下三”的节奏为“上三下四”,使句子接近口语,更为活泼自然。其三,三字领数字自对排比句。如“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用三字领起四个排比句已属空前,至于所领排比句全由数量词组构成,且能两两自对或交错成对,则更是机杼独出,新人耳目。此种句式对于破除四言排比句的呆板滞重,对于叙写的化实为虚,形成空灵的意境,大有妙用。其四,上下联首句用概数。“五百里”云云,“数千年”云云,于下文胜迹描写,历史怀想,都是极好的导入。且所用数为大数目之概数,以此开首,有高屋建瓴之势,气魄宏大,能囊括全体,振起全篇。查前人长联不曾有此句式句法,实为孙氏又一新开路数。

  大观楼长联在章法、句法、字法等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种种创新,并非作者一味猎奇求异、翻空出奇的结果,而是遵从艺术创作规律的匠心独运。深入一步探究就能发现,作者的诸多新创其实与长联体制特点密切相关,紧密扣合了长联“篇幅长”这一基本特点。长联惟其长,才为由总到分的章法安排提供了便利;又惟其长,才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为铺陈、排比、腾挪、展衍提供了可能性;也惟其长,便决定了联中需多用各类领字来承启转接,以使前后句意、上下语气于转折变化中一气贯注。由此可见,作者的创新,实基于对长联基本特点的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与恰当运用,他既发挥了联长的优势,又避免了联长可能带来的诸如支离琐碎、板滞生硬等缺陷。由此看来,作者的难能可贵之处,不只在对联的长度上敢于突破前人,而且在于他深谙长联有不同于短联的特点和要求,懂得不同的文学样式应有不同的创作方法,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品格,即更善于从艺术上突破前人。可见髯翁不惟胆气超人,其识见亦过人远矣。

  孙氏长联以其艺术上的创新而别具一格,可谓“前无古人”,又因其艺术上的成功而成为世人效法的经典,模拟仿效者代不乏人,俯拾即是,真可谓“后多来者”。

  大观楼长联的模仿之作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篇幅不等,部分仿制。或效其章法,或用其手法,或袭其句法,或兼而有之而略加变通,只模仿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大凡吟咏楼台寺院之胜迹联,往往带有其明显的印迹。李联芳《武昌黄鹤楼联》、赵景春《通海海潮寺联》、欧阳绍祁《宜春宜春台联》、刘玉山《贵阳甲秀楼联》、吴可读《兰州甘肃举院联》、钟耘舫《成都望江楼联》、寸开泰《腾冲龙光台联》、刘君照《峨眉报国寺联》等,都是显例。如《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鹅芳洲,黄鹤渔矾,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荒烟晓草。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渺,鹤影翩跹。

  二是篇幅作法一仍原作,全然仿制。正如余德泉先生所说:“有人甚至把大观楼长联当作词牌曲谱之类的东西来填写。”如江受先《叹科举考试联》、杨铁崖《丽江玉龙山联》、无名氏《讽吸鸦片者联》以及《斥“一二·一”惨案制造者联》等等均是。且看《讽吸鸦片者联》: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钟红瓤,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不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造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冰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十年家业,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名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为朝吹暮吸,哪怕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全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袖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这类仿制则是形式上模仿程度最高、也最为典型者。

  但不论模仿程度如何,这一显著现象本身就足以说明,大观楼长联的艺术形式特点,业已成为长联创作的一种独特体式。梁羽生先生称之为“大观楼长联体”,想必也是对此早有所觉察与感想罢。笔者深有同感,以为称之为“体”是有道理的。“体”者,本涵义宽泛而侧重指艺术特质,凡文学创作有独特个性、鲜明特色而为人效法者,皆可称为“体”。诗词中有骚体、永明体、长庆体、昌谷体、晚唐体、花间体、西昆体、江西体、诚斋体、易安体等等,联中其实也有体。尽管孙氏当时并无创“体”之想,然而长联之“体”,自“大观楼长联体”始,这就是不争的事实。髯翁真乃一代撰联圣手,其成就与影响由此亦可略见一斑。

作者:李立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值班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072

帖子

20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2
发表于 2005-12-11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楼长联的谬误

昆明大观楼上的长对,气势宏大,写景美丽,感慨深沉,对仗工整。一向脍炙人口,驰誉海内外。然而,我在以前一直觉得这副长联有点“白璧微瑕”,心想,这也许是传抄之误吧。今秋十月,因事到昆明大观楼,面对悬挂在正门两旁的这副“正宗”联,逐字逐句一一核对,却和我所认为谬误的传抄联一模一样。

  这副长联问题不在出句,而在下联对句中出现了重字“注到心头”和“移山心力”的两个“心”字。按照对联原则,这两处上联的相应地方也必须有重字,可是上联的相应处“奔来眼底”的“眼”,“选胜登临”的“登”并不是重字,这个错误不能说小。我曾经看到过这副长对的另外一种“版本”,把“移山心力”换作“移山气力”,拙见以为把“气”换“心”换得好!

  上联的“登临”是“平平”,而“心力”是“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心”字不是关键字,可以“不论”,然而,如果有一个现成的既可平仄相对、又能避免重字的恰当字可用,为什么不用呢?“气”是仄声字,正好和平声字的“登”相对。

  从语法结构上讲,“登临”是联合词组,“心力”是偏正词组,语法结构不能对仗。而“气力”则是联合词组,正好和“登临”相对。

  明明是“气”比“心”好,才高如孙髯翁为什么不用“气”呢?是孙髯翁的“笔误”呢,还是后人传抄之误?还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缺陷?现在这副长对的下款叙名“西林岑毓英重立”,“重立”二字,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长对的原物已失,这副是重新搞的;二是对联上的书法可能不是岑毓英写的,否则要写“题”或“书”了,就算不是岑毓英写的,但是,在别的书法家写好以后,岑毓英是应该过目的,那么,身为云贵总督的岑毓英,虽然不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有一个诸生(秀才)的学历,并非泛泛之辈,怎么就没有发现重字之误呢?

作者:潘慎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值班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