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浅说怎样句法的平直

[复制链接]

44

主题

159

帖子

15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9
发表于 2006-2-17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近来有几位朋友请教我写文章的方法,汗颜了很久,基于曾为汗淋院大学士的缘故,很想再当一次道学先生.或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在灯下东拼西凑,篇既已成,幸许初学的朋友见此会有所感"误".

  记的有位学者说过,"天上有文曲星而没有文直星."一语道出曲字的内涵.在我们尽情欣赏园林佳境的时候,常以"曲径通幽"的小路去领略它的绝妙.中国的文人也喜欢那种"手把红罗半遮面"的仕女,不仅扼腕而叹:"怎奈一个曲字了得"?

  那么文字何以"文似看山喜不平"的方式存在呢?晋代有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不一会下起雪来,谢太傅兴致勃勃的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何拟?'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公开怀大笑.

  谢公为什么笑呢?柳絮比盐更富有诗意.

 传闻某君游长江之际曾慷然作歌:

  啊......

  长江,你它娘的是那样的长啊.....

  事实文章和作画一样,需要色彩的搭配和渲染.象扬雄和司马相如那样的辞赋大家就喜欢藻饰词句,<<文心雕龙>>的比兴篇就是说这事的.刘在比的释疑中说:"比的方法,在譬喻上没有一定,或者比声音,或者比形貌.或者比事物.有例:潘岳在<<萤火赋>>就说:"荧光就像沙中的金粒似的闪烁,最后警云:'如果把天鹅刻画成家鸭那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所以,写文章不仅是光读几本书的问题.也要在文章的装饰上下点工夫,我不愿意欺世盗名的活着,可是写作真的有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方法.

  刘勰最后在比兴中作赞说:"把形形色色的事物写进诗篇,就汇成滔滔奔放的春水,我想文章亦如是.

                    秋水识于藏剑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16:31: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565

帖子

15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5
发表于 2006-2-17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博学!!

你如何把我心底的肮脏勾起来,让我在一片混沌之中丧失羞耻和自尊,并彻底忘掉那一瞬间的,纯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4

帖子

7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4
发表于 2006-2-17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飘逸尘心在2006-2-17 16:29:00的发言:

  传闻某君游长江之际曾慷然作歌:

  啊......

  长江,你它娘的是那样的长啊.....


啊,长江,ztm的长,

啊,黄河,ztm的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474

帖子

14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6
发表于 2006-2-17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吧,我刚刚感悟到平淡是真,贵简厌繁。这又改了?

好像跟n久前的帖子不符吧。

谁能到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3021

帖子

3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34
发表于 2006-2-18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无聊哦,很多东西,要不仅仅看在表面文章上了,比如平淡,什么才是平淡?什么又是繁琐?这中间用怎样的砝码来衡量呢?字在心底,每个人心中的天平和砝码大都不同吧。

问好尘心,老也没见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474

帖子

14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6
发表于 2006-2-20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楼主的《后来.........》那帖给翻出来了。

俺拷其中的几段:

-----------------------------------------------------------------------------

禅与写作


灵训禅师在庐山参学时,有天动念想下山,便向归宗禅师辞行。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一十三年,今天要走,也该给你说些佛法要领,等你行李收拾好再来找我吧。”灵训禅师于是把行李放到门外去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走上前来,归宗轻轻地说:“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灵训禅师听后顿然彻悟。

归宗禅师所传的佛法大要就是:天气严寒而冷暖只有灵训自己知道,应当行即行、当住即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明心见性,即心是佛,而那些一味地把禅理故作玄虚、使学者如坠云雾之谷,岂不与禅背道而驰吗?

如是我闻,写作亦如此,著名作家孙犁曾对那种不知所云玄之又玄的空论痛加针砭:“……在文学上编造各种名词,乱作安排,把文艺现象甚至创作规律说的玄而又玄,令人难以索解,层次呀、结构呀、转化呀、渗透呀,本来很简单的东西,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叫他们一说,头上脚下、附会牵强、连篇累牍,犹如王婆裹脚布。”《陋室集》

有人曾把作文概括为三种境界:一是不知如何用力,只好照猫画虎或平铺直叙;三是力求不凡,标新立异;三是炉火纯青,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铅华洗尽尽现其醇。”

故弄玄虚晦涩难懂就属第二种境界,也是目前流行的一种通病。写作的目的就是能让读者看得懂你写的究为何物,通过读的方式以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之能和读者交流、沟通。文艺创作的本身也尽可能使“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能共赏于一席。

那么创作又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诗文创作应是有感而发,是一种出于自己而作者,而未尝有作文之意。所谓“不能自己而作”就是强调作诗作文应无意相求,不期而遇,率性相发,出乎自然,从而达到“云无心而出岫”的自然平淡之美。

齐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极力反对“逐奇失正”的那种故弄玄虚、危侧趋诡的写作方式。他认为要想使文句奇警动人,应该是精辟的内容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文章如不精辟,一味只在文字上“卖弄风骚”,只能把写作引入歧途。因在应主张“因情定体,即体成势。”即根据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选择题材,根据题材确定写法,只要性与物、内容和形式和谐得体,那么“浓装淡抹”就悉听君便了。在一切的虚妄与不着边际面前难道不急需当头棒喝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在这一误区中“挣扎着”,在忽略了一些孩子般的天真后我们正饱尝着写作上的不幸。

五台山智通禅师刚开始在归宗法会时,一天晚上,忽然连声听到“我大悟了,我大悟了。”大家都被他吓了一跳。第二天,众人都集合到堂上,归宗智禅师说:“昨夜大悟的僧出来。”智通走出来说:“某甲。”智常禅师问:“你见什么道理说大悟了?”智通说:“原来尼姑是女的。”智常禅师对他的彻悟感到惊异。冲破一切的玄异与迷茫我们才知道这种无需说明的真实恰恰是我们忽略太久的真实。世界上再没有平淡能把人的心灵过滤的清净空灵、韵味无穷的了。

写作靠文字的安排显然是情感上的一大障碍。假如要把心中那种感受的微妙付与页笺,那么即便是最熨贴的文字也会为之苍白无力。

当时有个法名叫无尽藏的尼姑是慧能的好朋友,也是刘志略的姑姑。她经常诵读《涅槃经》。慧能每听一段便能为她解说经的意思。无尽藏于是拿着经卷来问那上面的字。慧能说:“字我不认识,意思你只管问。”尼姑很奇怪地说:“连字都不认识你怎会能晓意思?”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五灯会元》

既然妙理非关文字,但有些东西为什么又令我们能为之喜怒显形于色呢?原来作者在“文以传情”中寻觅了一些契合心音的文字去营造一个氛围,让读者的心灵为之产生共鸣,但这种方式也有着文字难以表现的尴尬,而禅家则把悟道的感受称之为“哑巴吃蜜”,的确是形象备至了。

有僧人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如此是不是真的获得禅意呢?”禅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五灯会元》

长芦妙觉禅师只是吟出两句更加朦胧而富于诗意的语句:两岸的芦花仿佛千堆的白雪,澄碧的江中尽显一天秋色,禅师的表达没了心,没了人,只有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然,充满奇妙如幻的境界,吟诗人的精神已完全融入了这一切之中,化作那芦花在那水、那长天……

于是书家作草书,画家绘写意,都是留给我们以无限暇想的空间……

庄子的文章素以汪洋恣肆著称于世,但他在《天道》一文中却借齐桓公和木匠轮扁的对话来论叙:“圣人遗留之物皆属糟粕,而那种不可言传的东西却是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

佛说:“象我者死。”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李北海说的:“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不是谎言呀,只有超越他们,才算是学到了他们的精髓,如果一味地执著于他们,那么将永远没有你自己的面目了。


浅说短篇文学的创作

郁达夫先生在给他的学生谈《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时就指出;快。短。命的要诀。并释云:“快是要痛快,短是要简明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

郁的三字要诀一针见血的直透了文学创作的神髓,把握住了创作的命脉。他告戒我们文学创作的本身就是要透析事物的本质,少兜一些不必要的圈子。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短文,隐约记的是英国皇家的短篇文学征文。文章的要求非常奇特,其内容规定要涉及到宗教,皇室,性,还要对此表示疑问。于是一篇短文就应运而生了。

哦,上帝,女皇怀孕了,谁干的?

寥寥数字竟然囊括了所有的规定,结果女皇不但没有生气反给作者予以嘉奖。

然尔情感的文章并不屑于此,在那些风花雪月的篇章里他们{她们往往会埋下情感的“伏笔”,尔后在施以华丽的脂粉,须叟舞后的落寞,镜前的腰身无不尽收读者眼底。或许在看过那些苍凉之后你会流下同情的冷汗,但又有谁知那些作者在夜深人静之际要费多少萤窗雪案的苦思呢?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她们}的那种冷艳或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似乎让让人无法企及,岂不知在那种生活中的人们已在不觉中产生了无法自拔的魔障,从尔不得不相信小家碧玉一旦成为贵妇就失去了她原来的天真。

有些人认为写好文章很难,这是一个初学者容易介入的误区。细想自己一生也是和文学两个字难以绑在一起,对它的探讨自以为就是一种可笑。

中医的学说上有“十聋九哑”之说,这说明哑的儿童没有了模拟语言的机会,可是一些道理却是浅显的,比如:法国的白痴会说法语,英国的白痴会说英语,这不是和熏陶有关吗?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就不能激起一点创作的欲望吗?

文章也许是个人学养和阅历的综合,坡公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分析“读”当是学的关键。古人今人都吃谷屙疾,厚积薄发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鉴于此,写好文章并不是无法可寻,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多练多看那么成功的希望就会近在眼前。至于写了以后没有故人的赏识,出现了徐文长那样的闹剧,那么这也许就是时代的悲哀了。

浅说文字的精练

文章的千锤百炼似乎都已成为那些文人的必修课程,古人一直都有文不怕短诗不厌长之说,可见字句的斟酌目的就有一个,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悍而精。章句的锤炼也无非是把文章做精练的浓缩,从尔减少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然意欲如此必须要付出莫大的艰辛。

秦国仲父兼大生意家的吕不韦和其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一书,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吕曾将它张挂在咸阳并标榜谁能增减一字即赏千金,可见吕对该书的自信。纵观全书二百多则寓言故事,虽出多人之手,风格不一,但却短小精练足以令吕氏耀眼于文坛。

《刘公佳话》中一则故事更能证明古人炼字的痴苦,传说唐代的大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为“推”字,一时犹豫不绝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谁知道光顾想诗却惊了韩愈的大驾,后来向韩愈说明了原委,韩想了一会说用敲字好,两人遂为布衣之交。试想如果惊驾的不是爱作几首酸诗的韩愈,那么老贾的那驴也早被人把驴皮给熬了。

“ 只为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贾岛的真实写照,岛就是这样的苦吟诗人。他的诗以清奇幽峭见称,和同时期的孟郊世称“郊寒岛瘦“。他的《送五可上人》诗有“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其下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咏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原来要想写一首好诗去打动冷眼的读者,看来还要费上一番苦思冥想的工夫呢。岛治学的严谨实令后人推崇和景仰,我并不反对那些多产的文人,而我是不想闻那些长长的裹脚布,因为自己的那些都把俺自己给熏坏了呢。

明——洪应明说:”为学无甚高远的工夫,剪除得物累便臻上境,确是肺腑之言。但漫漫长路,我们要真正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

05.3.4.秋水

-------------------------------------------------------------------

谁能到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