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山东好汉与琴瑟女子

[复制链接]

56

主题

148

帖子

14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8
发表于 2005-10-22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
  
  山东出好汉。
  
  提及山东人,我们总不免与那些粗犷豪爽、勇武坦直的英雄好汉联系起来。且不说瓦岗寨里的混世魔王程咬金,且不说动不动就亮出“山东好汉”招牌的秦叔宝,也不逐一点击那些能征善战的勇士猛将,单是梁山泊蹦出个舞两把板斧的黑脸汉李逵,就足已让我们领教“山东好汉”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魅力。最能描述这种粗犷剽悍的群体性格特征的,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东西郭勇士。话说当年,“齐有好勇者,一居东郭,一居西郭”。一日,两人路遇,东郭勇士说:“去喝一杯如何?”“有肉下酒吗?”西郭勇士问。“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吗?”东郭勇士乜斜着西郭勇士说。西郭勇士不甘示弱,欣然应允。于是,两人找来些豆酱,拨出刀来,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着豆酱吃将起来,谁也不甘心先服输,直吃得两人都倒毙于地。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恐怖,也有些极端,却是“勇”、“直”的最真实写照。这种尚武好勇的风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荀子·议兵》云:“齐人隆技击。”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山东人爱打架”。譬如说当年的齐闵王,他选用官吏的办法只有一条:看他敢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人搏斗。齐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以比武取乐。如他们驾车上路,喜欢以车毂相互撞击来逗乐。大道上,尘土飞扬,车马急驰,“砰”地一声车毂相碰,落败的一方有人仰车翻之危,没有点勇
  气胆量是不敢玩这种“飙车”游戏的。
  
  齐人如此,鲁人也不差。便说那位“反霸权主义者”的大将军曹沫,当年在一次典型的“以强凌弱”的“国际会议”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毅然搞起“恐怖分子”的行为,用一把匕首劫持了当时大国领导人齐桓公。当时“桓公左右莫敢动”,忙安抚一切好说,并问有什么要求。曹沫说齐强鲁弱,但也不要欺之太甚。逼急了我们什么都能干出来。桓公到底也是场面混出来的,“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曹沫听了,“投其匕首…颜色不变,辞令如故”。这个行为,细想来实在是冒险之举,若不是当年齐桓公有更大的野心,不想“弃信于诸侯”,曹的小命,包括鲁国,也可能顷刻“灰飞烟灭”,全部玩完。但从个体角度来讲,曹沫这种“心跳”的玩法,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直面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大人物一个响亮的“教训”,也真叫个爽。
  
  当然,山东好汉,可不仅仅靠手中的利刃、心里的“热胆”来吓人的,他们智慧的锋芒、语言的犀利,却不次于手中的利剑。于是,群体人格中,山东男子一边率性挥洒着大气的豪爽,另一边又可爱地张扬着别致的潇洒。别的不说,单想想当年那位顶天立地的“卧底”大英雄杨子荣,是如何一边撩着袍子耍酷摆造型,又是如何一边气正胆直地套瓷编瞎话,就足已让我们对这位“土匪终结者”佩服得心悦诚服,崇拜得五体投地。
  
  勇武得有板有眼,潇洒得没天没地的山东好汉,可不单杨子荣一个。再如两千多年前的那位毛遂毛先生。什么都不说,还是透过历史的镜像,先看看毛遂兄的精彩表演吧。
  
  话说当年平原君带二十高级门客去楚国说服楚王联合赵国抗击秦国。但任凭平原君说得口干舌燥,心如火焚,楚王依然唧唧歪歪,哼哼哈哈,不肯给个结果。就在事件陷入僵局的关键时刻,我们的主人公上场了。
  
  且说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驯,不觉怒起心头,但不明此人底细,又慑于毛遂兄的威严,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胜之门客毛遂。” 楚王便高声叱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话合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仗你人多势重罢了。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还逞得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于是毛遂大讲一通道理,先夸再骂,骂完再揉,说得楚王心服口服,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问:“主意拿定了吗?”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
  
  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献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于是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看看我们的毛先生,唇枪舌剑,豪气冲天,话说得多漂亮,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不但圆满完成外交任务,而且也大长了赵国的威风和志气。事后平原君由衷感叹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不过,山东人就是山东人。眼里揉不下沙子。便是鄙视人,也一点都不掩饰。你看看他是如何挪揄同行的同僚的。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你们这些庸碌之辈,所谓‘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
  
  众所周知,这位可爱又可敬的毛遂先生是以“我选我”的自荐行为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实,在强调谦让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单就他这样一个勇于“亮出你自己“的推销姿态,足已让他傲视文林,流芳百世了。如你所知,中国传统文化人,总有孤芳自赏的坏情结,动不动就哀叹“怀才不遇”,或总不把自己当人,天生一副“求赏”的奴才样。或把自己比作美人,求取帝王宠幸,或把自己比作鲜花,媚获美人的怜爱,强一点的,也是把自己当成一匹良马而已。我就不明白,文人为什么就不能腰板挺直,主动些,坦白点,堂堂正正做个有点血性的汉子呢?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性压抑,其缘因动机自有各类不同说法。但血性的丧失,性格的疲软,却不能简单地归罪到“礼教”那么简单。翻遍四书五经,堂皇言之的“孔孟之道”,老人家也没明示或暗指我们必须那样窝囊地活着。
  
  孔圣人教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有血有肉,敢说敢当的子路兄了。这位鲁直可爱的山东人,名叫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圣人的得意门生。《史記》里称他:「性鄙,好勇力,性伉直。」刚勇好强,这也是典型齐人的性格。这位子路兄,只比孔子小九岁,也算同辈中人,所以,对于老师,说话总是大大咧咧,也大概唯有他敢于直面顶撞孔圣人。据《說苑》〈貴德〉中记载,子路与孔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这样的:
  
  那天,子路兄「冠雄鸡,佩豭豚」,手持利剑,勇武凌人地站在路旁,端的一副先古“后朋克”的打扮。孔圣人一见,嘴里啧啧两声,教化之心顿生。如你所知,这老先生总爱教训人。当初便对如盗拓辈的“黑社会老大”也曾苦口婆心过,今日见了这样一个“小混混级”的后生,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孔圣人悠悠然地问道:“后生,干嘛要提着剑呢?”子路回答说:“防身嘛,谁对我不好,我就砍他,,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呀。”孔子闻言,文绉绉地讲了一通君子无需用剑的道理。他说:“『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闻于千里之外。不善则以忠化寇,暴以仁围,何必持剑乎?』”这子路虽是鲁莽之人,但心却灵巧,而且对于孔子这一套“以德服人”的理论非常敬服,再者,恐怕也厌倦了“小混混”打打杀杀的生活,于是,赶紧找了件长袍穿上,托关系递条子,终于成了入门弟子。这一点,太史公说得明白:「孔子設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請为弟子。」后来,大概没钱,交不起学费,便给孔子“打工”端茶倒水,牵马驾车,也算是勤工俭学,以劳付酬吧。
  
  子路好勇刚猛,而且喜欢音乐。只不过,雅乐古调不是他的更爱。他更喜欢“准摇滚”的即兴弹奏。那一日,子路兴致勃发,欣然鼓瑟,然铿铿锵,锵铿铿,“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夫子听了非常不喜欢,唉道“由也瑟,奚为于丘之门?”故事若讲到这里,你会以为子路这人大大咧咧,太过粗鄙。其实不然。他其实非常谦虚,甚至到了“闻过则喜”的地步。便说这件事,后来同门师兄冉有把老师的抱怨告诉他。他竟“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自然,子路的“惧”不是胆小,而是因为尊敬老师,肯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反思自己的不足。真不亏是一位谦虚上进的好同志。
  
  子路的优点不止此。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胆直心正。当年,穿着夹着麻草的破袍子在街上行走,见到那些“衣狐貉”的富贵权势之家,照样是昂首挺胸,谈笑风生。这自然是一派“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另外,子路对父母尽孝,曾为父母吃到白米饭,「负米于百里之外」;他对朋友有义,「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还有,他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论语》上就夸赞「子路无宿诺」。正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好男人、真丈夫,便是死,也要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当年,因为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对于这样的热血汉子,便是遥隔千年,依然让我有脱帽致敬的冲动,如果可能,与他痛快喝一次酒,或听他高歌一曲,那更是莫大的荣幸和享受。只是,他的个性,他的风采,对于我们这些被物欲奴化的现代人,也只能心存向往,叹之赞之了。我们狭小的心房,容纳不了他的豪爽,我们单薄的瘦肩,承担不起他的信赖。便是对他的崇拜和尊重,也因为我们的虚伪和揣测,多多少少都要掺些水分,打个折扣了。
  
  2
  
  除却好汉,齐鲁之地还盛产圣人和君子。
  
  除了大圣人孔夫子外,称圣封圣的还继有亚圣孟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等。中国民间历来就有求大封王的心理情结,走遍全国各地,无论城乡市镇,还是山林沟河,或地理或人文,或建筑或风景,总不难找出个天下第一的称号来。但敢于封圣称圣的,除了齐天大圣外,大概就唯有山东多了。称之为圣人,既有对知识升华为宗教崇拜的民族情结,还有就是盛赞其个人功绩的不可替代和不可超越性。因此,对于高高在上的圣人,除了好好地崇敬祭拜之外,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谈论太多。毕竟,他们离我们太遥远了。我更感兴趣的是圣人教化下的那些彬彬有礼的君子。
  
  何谓君子?我以为,君子,与身份无关,与地位无关,与长相无关。君子风范的核心精神便是人格的高尚和纯洁。欲求高尚与纯洁,就一定要学会克己服礼。毕竟,人世间有诸多诱惑,有些是需要努力争取的,有些则要刻意避免的。譬如说,对于美色,有些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胆追求就是了,有些则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最好还是“发乎情,止于礼”,有些则是需要“非礼勿视”了。我一再强调的“礼”,包涵着最其码的社会道义、人类良知和传统习俗。否则,一切都不顾,一切都无所谓,只是牵就、纵容自己的私欲和贪欲,那就与畜牲无异了。
  山东君子的最佳风范,我想应该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了。《南村辍耕录·卷四》载, 美男子柳下惠,某晚留宿郭门,碰巧还有一位女子来此投宿。正逢天寒地冻,怕那位女士被冻死,这位可爱的先生便将其搂在怀里睡了一夜,“至晓不为乱”。这个故事历来为世人津津乐道,赞其君子风范,视之道德楷模。
  
  这本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不料在今人的眼里心中,渐渐复杂起来,隐晦起来。并煞有介事地列出五条理由:一是柳下惠生理有毛病,没有“乱”的本钱;二是柳下惠心理有障碍,为沽名钓誉而不敢“乱”;三是柳下惠其实已行苟且之事,却对外谎称“不乱”;四是这位女子极丑无比,柳下惠没有性趣;五是柳下惠怕传染性病、爱滋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不,这些怀疑论里还暗含着极其无耻荒唐的逻辑:1、你要救那女子的命,她就应该以身相许,至少,她不能反对。2、若你救助的对象漂亮,你唯有性冲动,甚至性侵犯,才能证明你是正常的男儿身。
  
  如此卑贱的“下三滥”心理,可气!可叹!国人某些“描黑”的本事,便是经不起推敲,竟也能获得许多人的心里赞同。自己内心腌臜,便以为天底下人都是如此。你要是反驳,他会反咬你虚伪。这个世道,人心真是被狗吃了么?
  
  我们便是从一个有其码良心的普通人角度考虑,面对一个饥寒交迫的弱女子,又只是萍水相逢,寒夜漫漫,风雪潇潇,你无法给她更多的帮助,那么,用男人的体温,挽救一条脆弱的生命,也许那时那刻,对于一个还有一点人性的人来讲,都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若你这时竟打起鬼主意,注意人家有几份姿色,甚至“乘人之危”,期望用性的交易来感激你,你他妈还是人吗?
  
  没有办法,这个时代的道德旗帜早已污破不堪,“洁”的精神,对于今人而言,只是不可能的谎言。我们早已不懂得去尊重他人,某些心理快感,更喜欢建立在强奸别人的意志基础之上。于是,你看看,女研究生为拿学位,就要主动上导师的床;明星要想成名,就要先和导演亲密交流;业务员要拿到单子,就要热情伺候好客户。这样的新闻事件屡见报道,甚至已经构不成新闻。所有本应该正常、纯洁,甚至高尚的关系,在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多变得复杂混乱起来。
  
  骑士精神,君子风范,俱已随风而去,伴着那些亮洁的人物一同消逝在寥寥的时空之中。现如今,我们对于君子的怀念,只能停留在一个假定的期待和虚幻的梦想里。至于山东境内,还有没有希望,还有没有榜样,都是无法得知明确答案的难题。只是据说挪揄山东人有“泡小姐只拉手”一说,不知算不算柳下惠的遗风?
  
  如今,西柳村还保留着柳下惠墓的遗址,乡人将其粉饰一新,亮出祖宗的招牌,只是求得成就一个可能赚钱的景点。前去观光游览的游客,三三两两,还是有的,只是恐怕无论乡亲,还是游客,对于这位祖宗,除却遥远的好奇与原始的崇拜外,更在意的是那些可作闲扯谈资的传奇罢。已经很少人有人理会反思已随先人逝去的那份纯洁的情感,还有,就是那份缘自敬畏和自尊的高尚风范。
  
  3
  
  山东有壮士。
  
  壮士,是一个男人专用的名词,是指那些心雄胆壮、意气豪放而勇敢的人。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就在于他们拥有一颗博大的心。他们往往心怀百姓,胸系天下,将满腔的热血,笔蘸墨含,把一个人字,写得气势淋漓,姿态汪洋。想想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逼人寒光,想想戚家军海上击杀倭寇的冲天豪情,那一个不是令我们热血沸腾,扼腕叫好?
  
  提及壮士,我头一个想到的是便张自忠将军。这位曾使倭寇丧胆的抗日名将,也被日本人称之为“中国第一位男子汉”。这个说法也许可笑,然而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怕他。面对当时中国军队更多无能的败绩,将军用鲜血和智慧,在喜峰口、卢沟桥、台儿庄、十里长山,给予日寇以坚决的痛击,用几次漂亮的“大捷“,维持了国家的尊严,坚硬了国人的骨气,挺直了民族的腰板。
  
  作为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将军的心是决然的。他曾对部众痛哭誓言:“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作为将军,他又是智慧的,当年的“襄东大捷”,将军采用奇袭手段,一举端掉日军总指挥部,然后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那一战后,老百姓便美称他为“活关公”。
  
  长山之役,将军所率部队被日军重兵包围,激战两日,弹尽粮绝,一代名将,壮烈殉国。随将军东渡作战的二千官兵亦全部壮烈牺牲。凶残暴虐的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张自忠将军的忠勇,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用上好木盛殓并竖灵牌。当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于是,继张自忠任第59军军长的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敌激战两昼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伤亡,终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坟墓,开棺将忠骸起出,重殓后再将灵柩运往重庆。
  
  1940年5月21日,天空下着小雨,当将军的遗体从宜城运到宜昌时,十万群众自发送殡。敌人的飞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据说当时蒋介石是抚柩大恸,从此他的办公桌上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当史沫特莱在新四军的战营里听说张自忠殉国的消息时,彻夜未眠,后写下一篇纪念文章,题为《一个有良心的将军》。军人战死彊场,这是最好的归宿。也终是圆了将军“取义成仁”的伟大志向,取其民族大义,成就国家大仁,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黎民百姓。良心,是的,天地有灵,良心为证,将军,还有跟随他的诸多勇士,不负青天,不负百姓,终可以坦然入睡了。
  
  对于我们这些处于和平时代的人们而言,战争环境下男儿的激情和血性,也许太过遥远。但山东境内的另一个好儿男,告诉你平凡中自有不平凡,英雄不单一定要舞枪弄棒,壮士也不见得非慷慨激昂。这就是那位人民的好官员孔繁森。对于这位人物,我们也许太过敏感他的政治宣传效应,对于他的伟大,总不免有些怀疑。看过他的简历的,不难发现,他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或光辉灿烂的业绩。他的太过普通与平凡,让我们感觉到一个男人的隐忍和山东大汉特有的朴素和实在。是的,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做一些事情,远比玩虚得好,远比勾心斗角好。他的离去,多多少少有些突然和意外,好像无法构成一个壮士应有的理想归宿。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因为他已经上路,突然的停留,不是他偷懒,我情愿相信那是上帝不忍心他太过操劳的缘故。
  
  好汉也罢,君子也罢,壮士也罢,归根结底,他们心底都存有浩然之气,都鲜活着男人特有的阳刚气概和豪迈情怀。我以为,这样的男人,才是真正的有款有型,有滋有味。
  
  如今,山东梁山泊的水还是有的,大寨也在,替天行道的杏花旗也重新树立起来。只是,那些鲜活的面孔,已经愈来愈模糊。热热闹闹的梁山泊,多的只是游客的喧闹,英雄好汉都已经隐在历史幕后,冷眼旁观这个花花世界的悲欢荣辱。面对不平,面对不公,他们的后代早已失去“平地里那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潇洒和豪爽。粗壮的嗓门也退化成细细的一线,勉强发出慨然一叹。
  
  那些本需要固守的传统和精神,我们早已好不心痛地丢弃,像个没脑子的败家子。我使我不禁想起,西方国家提倡的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千百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家总是那样骄傲地坚持着、崇拜着。如今在好莱坞的大片里,总能轻易找到现代版甚至星际版的英雄样板来。于是,一边装模作样地用假嗓子嘶喉着“好汉歌”,一边扳着指头清点自家门户里曾经出现的好汉、君子和勇士。这一时刻,除了控制不住的感伤外,便是无边无沿的怅然。
  

琴瑟女子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诗·郑风·女曰鸡鸣》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传说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传授的“六艺”中的“乐”就包括琴艺。《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是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受司马昭集团迫害处死,临刑时还索琴,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但始终离不开自己冻折过琴弦的一张古琴。在士人心里,琴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精神力量,有高不可攀的庄严。
  
   除了士人对琴的嗜好,仕女也普遍在家操琴,以陶冶自己的内涵。我国最早有成就的女音乐家是东汉末的陈留人蔡文姬。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史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文姬在幼小时就显现出音乐的天赋。《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注意到女儿对音乐的敏悟天赋能力以后,蔡邕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成,还赢得父亲最珍爱的焦尾琴。在东汉末的乱世中,文姬的命运也和父亲一样,坎坷流离,但也给了她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阅历和感悟。《胡笳十八拍》传说是蔡文姬创作的琴歌,这首琴歌的词是一首离骚体裁的叙事长诗,诗哀婉中透出苍凉,写出汉末军阀豪强导演的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自己不幸羁旅胡地对故乡的思念,最后倾诉了与稚子惜别的隐痛。因为作者寄情于声,曲调悠远凄楚,深沉哀怨,蔡琰以创作的实践和对琴道的研究,对后世琴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诗曾有这样的感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早于蔡文姬的,有较高音乐修养的女性是汉成帝后赵飞燕,《西京杂记》说:“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右贤烈女之象。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焉。”操就是古代演奏的琴曲,深宫的锁禁和幽怨,伤感于凉风之起,凝成了一曲她对远方情人的怀想:
  
   凉风起兮天陨霜,
   怀君子兮渺难望,
   感予心兮多慨慷。
  
   -----赵飞燕,《归风送远操》
  
   琴既被赋予高洁的意义,于是通过琴和琴道来交往就成了古人对理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寻求之道。俞伯牙遇钟子期,从此人间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
  
   琴也成为陌生男女之间爱情的“缘牵”,南朝宋时女诗人鲍令晖有诗叙说她爱的人曾送她一张琴,他们之间或许也因此发生过曲折而生动的情事: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离别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愿做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鲍令晖,《拟客从远方来》
  
  
  
  
  
  
    
  









作者:殊心慈 回复日期:2005-5-23 13:16:20 
  西汉,黑漆二十五弦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作者:殊心慈 回复日期:2005-5-23 13:17:19 
  
  
  明朝“后七子”诗人谢榛,虽瞎了一只眼,但他创作的琴歌歌词优美动听,在民间流唱甚广。分封地在彰德的明朝赵穆王朱常清曾请他到家中做客,又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谢榛所作的琴歌,朱常清见谢榛听得十分出神,索性让贾氏出来拜见,贾氏又把谢榛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榛次日送到孙府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默契,不知不觉情愫暗生。朱常清见此情景,便成人之美,很快就将贾氏嫁给了谢榛。这个故事来自《明史·谢榛传》,但按照文献记载,谢榛时年已78岁,两年后便谢世了,那么很可能是清张廷玉撰书时,将发生这个“成人之美”故事的发生时间写错了,万历元年冬天谢榛来到彰德已是故地重游,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嘉靖时期,谢榛第一次游彰德的时候,他见到的应该是朱常清的祖父赵康王朱厚煜,而贾姬则是朱厚煜的妾。这才应该是这个美好故事的真实情况,这样谢榛和他美丽的妻子才可能琴瑟合鸣地共度了几十年好时光。
  
   现在看来,这些故事里女性以琴结缘多少都是被动的,古代身心倍受禁锢的女性,对外面的世界一片茫然,越是这样,越是会把与陌生男性的邂逅变为相爱,何况是还有美妙的琴声为媒呢?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可说是“琴为媒”里最著名的一段了。司马相如早年家贫,虽有才情,但并不得志,后寄住在好友临邛县令王吉家里。临邛当地的富豪卓王孙有一次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此时寡居在家,美貌非凡,也善琴艺,更兼文采,于是以琴代言,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如何听不出相如琴中求偶之意。两个人由此互相爱慕、情意暗通,并私奔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
  
   卓文君是历史上少有的性情女子,敢爱敢恨,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她的行为对后世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青年女子做出了表率,影响深远。戏剧文学中也常把她当作创作源泉,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隔墙弹唱《凤求凰》给崔莺莺,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大胆陈词;《玉簪记》中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故事也是起自于月下琴曲。
  
  








作者:殊心慈 回复日期:2005-5-23 13:17:58 
  明代 倪元璐朱漆七弦琴,弦乐器,通体朱漆、有蛇腹断裂,高6厘米,长121.5厘米,宽19.2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作者:殊心慈 回复日期:2005-5-23 13:21:04 
  瑟也是古代的拨弦乐器,《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人常以琴瑟合奏,两者的声音和谐、悠扬。从《诗经》可看出自春秋时人们就以这此来形容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如《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小雅·甫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古人以“琴瑟合鸣”来形容恋人或夫妻的恩爱,比如《诗经》的开篇《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诗·小雅·皇皇者华》中则更亲密了:“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古代善文的女性还长以“瑟”自喻,那么琴自然就是比喻相爱的人了,唐代魏氏《赠外》 “翰林无双鸟,剑水不分龙。谐和类琴瑟,坚固同胶漆。” 和赵氏《古兴》“孤鸾伤对影,宝瑟悲别鹤。君子去不还,遥心欲何托。”诗中的瑟均为此意。
  
   可惜不是想往“琴瑟合鸣”的夫妻都能合鸣一生,所以,古代才有了“断弦”一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因为陷入党争而倍受排挤,一生都在潦倒中度过的。他的妻子王氏清贫自守,默默地承受了很多苦楚。为了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多年里一直寄人篱下做些小官,在外久久漂零。数年间夫妻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别,人生的艰辛痛苦,唯有两心相知。等到大中五年春夏间李商隐罢幕归京,王氏过于操劳已经病故,抛下了幼小的儿女,而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这年李商隐三十八岁,入仕十余年却依然仰人止息,而发妻走了,命运的坎坷、仕途的艰难、种种的辛酸与委屈,自此以后,向谁倾诉?各种惆怅难言的情绪纠结于心,诗人写下了让无数文人猜测不已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什么要猜?明明是写给那位可敬的女子,李商隐自死未再娶,而刻骨铭心的至情终于在《正月崇让宅》里化作了痛彻肺腑的哀歌:“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起夜来》是写妻子如何思念丈夫的乐府)他说他妻子的鬼魂因为想念他,在风起月晕、寒气袭人的深夜,来到了旧宅,轻轻哼唱着想他的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4967

帖子

49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70
发表于 2005-10-23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慢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

帖子

1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4
发表于 2005-10-23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真是长,俺还真得看看,不然做了道长连这也没看过岂不是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708

帖子

17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08
发表于 2005-10-23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王重阳BW在2005-10-23 16:21:00的发言:
呵,真是长,俺还真得看看,不然做了道长连这也没看过岂不是笑话?

哈哈,建议重阳同志做个道短好了,那样你尽可以去笑话别人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