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一个老知青谈陈健为金训华守墓问题(抄的)

[复制链接]

403

主题

426

帖子

4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6
发表于 2006-2-21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于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其中三人是我在2005年年初至年未上网发帖赞扬的:邰丽华、魏青钢、丛飞。看来,我有些眼光。(略)

  最近,关于关于CCTV感动中国的陈健守墓问题在电视上,网络上沸沸扬扬,我作为一名老知青也仔细看了,今写下此帖,一方面是表明我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对记者们提个醒,没事悠着点,或者去基层过过日子,别坐在电脑前瞎忽悠乱炒作。

  CCTV感动中国的主持人对陈健的赞誉是这样说的: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我以为,凡事要经得起调查、论证,推理……CCTV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煽情的语句是浮夸的不实在的,用错地方的,能用此文笔的中国人少说也有百万计,用在小说,网络上并不见怪,但是,用在“感动中国”的场合是不恰当的,也是不严肃的。比如魏青钢、丛飞……的事迹是可以经得起调查、论证和逻辑推理的。对陈健的“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良心的自我约束”“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古典意识”“坚守承诺”都是不可证实的, 经不起调查、论证和逻辑推理的语句,均是煽情的话语。

  我们回到事情本身上来。

  记者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其实,人人都分得清,赞誉陈健的关键问题不是他留在了逊克县,而是他“守墓36年”,因为留在黑龙江的知青有很多,“守墓36年”仅此一人。留在那里与留在那里守墓,这是个非常容易分辨的概念。如果这也混淆不清,我只好苦笑了。

  “对陈健的回忆,双河村人最一致的一点是,他是在金训华死后第二年,即1970年就离开了双河村,逊克县第一批面向知青招工,他就走了。在他离开双河村的头几年,没见他回来过。” 由此可见,陈健实际上插队才一年,这对当时不知前途的大批知青们(总共插队9-10年)来说是幸运至极的了。陈健的工作从70年开始,就比我们当时下大地的活儿要省力得多。

  如果年轻人不理解,可以参看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信,从信中可见知青对招工上学的渴望。

  在陈健离开种地的生活招了工,当时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从70年招工起,直至知青返城的1979年之间,公认的是他没有给金训华扫过墓。所以,不说守墓,即便是扫墓,也不是扫了36年,又何来守墓36年一说?

  守墓,是指以守护墓地为目的的行为。守墓人是居住、生活或工作在墓地、墓区的人。一个居住、生活、工作的地点离墓地几十里,上百里之外的人,是不能称为守墓人的。有人说,留在那边就可以理解为守墓,这是无知之谈还是无稽之谈且不论,如依此逻辑讲,今天,还有许多活着的知青留在黑龙江,各地也有知青的坟墓,他们是不是也叫做为其他逝去的知青在守墓?是否也可以冠以“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良心的自我约束”“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古典意识”“坚守承诺”吗?

  如果再守墓从距离上讲,上海人的亲人墓地在苏州的很多,少说也几十万吧。你能说生活工作都在几百上千万的上海人是为他们逝去的亲人守墓一辈子吗?这好比一个生活工作在北京西城区的人,清明节去为在延庆的亲友扫墓,这叫扫墓还是守墓?就是站在南极的人看这事也不会说这是守墓吧!

  陈健留在那边生活不容易,气候,物质条件,生活环境与上海差别很大,我们这代老知青有切身体会。但陈健当初留在那里是政策不允许他回沪,而不是他符合返城政策放弃返城主动留在那里。这个问题,老知青们几乎人人都能判断区别的。

  几十年过去了,陈键的收入应当说并不差,但是他的妻子生了重病,巨大的医药费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点,我希望社会公众对他有充分的理解。他有困难向社会或向知青们求助是正常的,这也说明了陈健很爱他的妻子,是个对妻子有情义的人。我认为,陈健的妻子拥有这样一个好丈夫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陈健接受知青们和社会捐助也是正常的。但接受程度以够化即可。(见凯迪网友捐助一病儿始未的事例)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发达的社会, 不仅仅是看竞争胜利者有多么富有多么光彩夺目,更要看这个社会(相对)的强势力量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

  我们老知青(带着孩子)回去看看昔日农场,农村,追寻逝去的岁月是常有的事。昔日战友见面都有激动得互相拥抱泪流满面的场景很多,电视上也播出过类似的纪录片。

  知青们回去基本上都去给把生命留在农村边疆的战友扫墓的。这些都是应当的,应有的情义!!!

  清明节当地人给父母亲人扫墓,知青的父母亲人墓地不在那边。留在那边的知青(如同许许多多的陈健)在清明节给逝去的战友扫墓是正常的, 这不仅是我们已经返城的知青们对留在当地的知青的再三的嘱托,也是他本人应当的做的事情!

  我们的战友留在黑龙江生活有困难,孩子有困难。我们也发动返沪知青们大家募集资金援助,碰头商量如何帮助,这也是正常的,应当的。说白了,一个人对不相识的灾区人民,对贫困学生可以慷慨解囊,为什么不可以为昔日的战友助一把力呢?

  我很知足,特别是知道北京、哈尔滨、上海知青中不少人已经英年早逝,面对把生命留在边疆的战友,他们的生命的休止符号,不正是标明着今天我们的儿女们的年令吗?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包括留在那边的人,为什么不能为逝去的战友的坟头拔一拔野草,添一把新土,焚上一束香,献上一把献花或者心中默默念悼一番……以此表示我们对昔日战友们的悼念思情这个极其平常的事呢?

  陈健给金训华扫墓的事是应该的,不值得一炒, 更不是什么可以感动中国的事。

  记者如帮助陈健获得社会捐助是好事,但不应该炒作陈健什么守墓36年

  炒作陈健等于把他放在火上烤,对陈健、对中央台、对社会都不是什么好事。

  关于陈健守墓的事,我看到此为止吧。

  时代已经翻过去一页,中国已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政府不再提倡我们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为了二根电线杆或是一群羊去冒生命危险,把坏的不幸的结果当作好的事例来宣传。

  当今的政府是不惜一切物资代价去救援生命处于危险的人。这是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虽然那个时代冒险抢救国家财产的人有很多,金训华只是其中一位。但金训华仍然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我们会怀念他,我们会纪念他。

  最后说一句:让金训华在天国安息吧,别再打扰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82

帖子

48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2
发表于 2006-2-21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096

帖子

70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6
发表于 2006-2-21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060

帖子

33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2
发表于 2006-2-21 1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实话
不在孙山之前,不在孙山之后,本人孙山是也。http://www.yue.cc/bbs/UploadFile/2005-12/2005121420493458228.bm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网友  发表于 2006-2-22 00:14:00

真实亲切,引我回忆起知青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