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七一~~八一

[复制链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1 2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特殊材料(摘)

(王林)

昔日,面对腥风血雨,面对滚滚硝烟,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曾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如今,面对改革与开放、金钱与鲜花,还有大洋彼岸那诱人的科研条件与优裕生活,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依然毫无愧色的庄严宣告: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解放军第88医院,副院长兼传染科主任张光曙,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饱经风霜的脸庞和被无情的岁月染就的缕缕白发,67年成熟的人生结满了成熟的故事。

我不完全属于自己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共和国度过一周岁生日不久,中华优秀儿女开始源源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1951年初,南京市抗美援朝医疗队的青年医生张光曙随队到达丹东,时时盼着过江入朝。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拘捕。罪名:参加“反共救国青年团”。

天大的冤枉;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期间,他一直向往光明,追求进步;解放军渡江前夕,一些学生南逃,他坚持护校,怎么会“反共”、何时参加过“反共”团呢?

关押中,他觉得用寻常方式、寻常语言都难以表达自己的心迹,依然咬破右手食指,写下了“我相信党,坚决跟党走”9个大字。

不久,党组织宣布张光曙“没有问题,恢复自由”,问他想去哪里工作,他不假思索地说:“服从组织安排!”

1952年5月,张光曙被分配到陆军医院。同年11月,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艰难的追求

“我渴望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我愿意接受一切考验。”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不久,张光曙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然而,入党的事却遥遥无期,得到的答复都是:“你个人表现很好,但还需要继续考验。”他心里透亮,自己出身地主家庭,又有“海外关系”,是得比常人多经受一些“考验”。

只是,“文化大革命”带给张光曙的“考验”太严酷了。88医院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张光曙成了重点审查批判对象之一。先是在本院批判,接着关进“牛棚”反省,最后送农场劳改。。。。。。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张光曙“坚决跟党走”的初衷。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他更相信,党绝不会抛弃自己。“劳改”三年,《毛泽东选集》他通读了两遍;马列六本经典著作精读了一遍;居然还学会了日语。专案组人员发现,这个人与别的“牛鬼蛇神”不一样,他吃得下,睡得着,劳动间隙还有“闲心”把田里散落的地瓜捡回来送到伙房。

冤案1972年得到纠正。他回医院第一件事,就是将又一份入党申请书捧到了党支部书记面前。他新潮起伏,热泪盈眶:“我和我们党一起经受了磨难。我只有这一个要求。。。。。。”

1980年1月20日,张光曙如愿以偿,光荣地跨进了党组织的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2 07: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1989年,美国纽约。

清晨,张光曙独自来到华盛顿大桥,他是应“转移因子之父”——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劳伦斯的邀请,乘飞机赴纽约进行学术交流并探亲的。办理出国手续时,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党了解和信任张光曙,对他的申请一路绿灯。他对分部政治部主任崔恭选说:“党相信我,我相信党,我也相信自己。你们等着我。”劳伦斯与这位中国同行切磋中,对他研制的治疗乙肝炎新药“乙肝特异转移因子”极感兴趣,竟破例让他参观自己设备一流的实验室,表示如果愿意,欢迎他留下来长期合作。张光曙礼貌地说;“你这里条件非常好,但我离不开祖国。”

张光曙打算回国。此时,家人也在商讨留他定居的事。在一家航天器材公司当工程师的二女儿明凯赶回来。一个以动员张光曙留居美国为主题的“家庭会”开始了。

“北京出了那么大的事,你该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啊!”老伴爱怜地说。

“我心里有数。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国内会很快稳定下来的。我相信党的力量和政策,我相信我自己的判断。”张光曙坦然地搬出了自己几十年悟出的“历史经验”。

“妈妈常常暗自落泪,每逢过节都要放上您的碗筷,留着您的座位。难道您不希望全家团聚?”二女儿明凯的话平添几分伤感和柔情。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张光曙深爱着妻子和女儿,但他还有爱得更深沉的东西。他深情地说:“我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也不完全属于你们。我属于中国人民,属于中国共产党,我的事业在中国。”

1989年10月2日,张光曙含泪告别妻子、女儿飞抵上海。他等不及购买火车卧铺,当即登上了北去列车的硬座车厢。

事业重于泰山

住在泰山脚下,从未爬过泰山

88医院坐落红门宫东侧。住在这里的张光曙竟从未眶过红门、登过泰山,领略一下五岳之尊的神采。

共产党及其武装集团给张光曙铺设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他一头扎进传染病防治中。他是军内外著名专家,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外出学术活动和会诊。可是,他到过西安,却未游览过大雁塔;去过连云港,却不知云台山在何处;几经上海,却弄不清哪一段是黄浦江;常去北京,却未进过故宫。

1988年秋天,张光曙应邀到广州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会务组组织内地的同志去深圳观光,张光曙毫无兴趣。说:“医院里还有一大堆事正等着我回去处理,观光的事就免了。”会议结束当晚,他登上了回泰安的特别快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2 16: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昼夜抽血15次

急性菌痢,曾经是瘟疫的代名词,传染特快,却没有特效药。八十年代初,张光曙研制出一种高效新药,把菌痢疗程由十天左右缩短为两天。1982年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不满足,决记研制出一次服药即可痊愈的药。

实验中,他把自己定为对象,先是15分钟抽一次血,再30分钟抽一次,又一小时抽一次,以后两小时、四小时抽一次。。。。。。一昼夜连续抽血15次!

张光曙终于研制成治疗菌痢一次服药即可痊愈的“长效吡呱酸”1985年,某部赴南方执行特别任务,特地从88医院调拨了30万片这种特效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3 07: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不孝了”

80年代初,张光曙尝试把工业激光用于治疗肝炎。他在自己身上照射试验,取得可靠依据后,开始用于临床。他日夜守在典型病人身旁,边治疗边观察。这时,母亲在家病重,三次来电报催他回去。他攥着电报,恨不得一步跨到老人家床前采取点抢救措施,哪怕说上几句贴心话也好。可一想,眼下正是治疗观察的关键时刻,为了病人万无一失,为了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只能不孝了。

等他完成治疗观察的主要过程赶到家,母亲已与世长辞了。他孩子似的哭请妈妈原谅,守灵一夜未合眼,第二天,留下些钱,拜托弟弟、妹妹料理后事,又匆匆返回医院,成功地完成了全部实验,取得预期效果。

涉险攻关

张光曙倾注十年心血研制的“乙肝特异转移因子(特异胎盘肽)”终于应用于临床了。

国际转移因子专家澳大利亚的道耶和美国的劳伦斯,在第六届国际转移因子学术会上,以不同的措辞大发感慨:中国人聪明,敢想敢干!

以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杨为松为首的九名专家,1990年6月22日议定的鉴定书称:“本课题属前瞻性研究,设计大胆,思路新颖,科学性强,实用价值高,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看病,开常用药保险。

制药,制口服剂保险。

配方,取植物材料比取生物材料保险,尤其是在以唾液、血液、精液为传播媒介的“现代文明病”流行时。

作为临床病科主任的张光曙不满足于常用药,偏偏要以生物为原料制造注射剂。不为别的,只为更有效地解救病人。

他的思路:中国成年妇女半数以上受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有免疫细胞,从中提取特异免疫因子,用于对乙型肝炎病人有效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设想,前无古人。

障碍,不易逾越。

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对胎盘中的乙肝病毒进行灭活,即加热去毒,否则,病毒就会连同转移因子一起进入人体。难怪有人四处写信,说张光曙“制造假药,草菅人命”!

张光曙相信组织,冷静地报告了实际情况,又埋头攻关。

不久,他逾越了障碍。按权威的定论,对胎盘中的乙肝病毒加热灭活,转移因子也会失活。他南下北上,求科研机构协助;闭门谢客,废寝忘食。终于采用“两步灭活”,既杀死乙肝病毒,又保存了特异转移因子的免疫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570

帖子

5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0
发表于 2005-7-3 09: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

不 如 怀 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14

帖子

4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4
发表于 2005-7-3 1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晕忽忽的看不太懂。
笔迷无处不在,笔畅无可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3 16: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席在发奖时

1987年6月,张光曙作为军区后勤系统基础先进人物,到济南参加先进表彰大会。这天,领奖时间与他原定到军区卫校讲学时间重合。他想,上台领奖缺我一个无妨,学校的课程可推迟不得。他向会务组请假。工作人员告诉他,发奖前要排练,发奖后首长接见并合影,不同意他缺席。他干脆不辞而别。

大会上,一位领导作报告时离开稿子,大讲张光曙的奉献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并请他战起来与大家见见面。哪知连喊三声无人应。发奖时,只得由本系统的一位同事作代表。

原封未动的火锅

1987年春节前夕,张光曙的妻子回国探亲。一进门,眼前的情景使她潸然泪下,为他买的电冰箱、洗衣机原封未动,未来得及洗的衣服堆了一大盆,饭桌上放着半碗吃剩的米饭和一碟不知什么时候做的炸酱。。。。。。

67岁的张光曙任副院长兼传染科主任,繁忙的公务,紧张的科研,时常使他发出“时间不够用”的感叹。为此,往往一次买足3天的馒头,一锅焖两天的米饭,家常菜是腌大蒜和炸酱;常年穿一身旧军装,一双黒布鞋。

春节,同事们见他无心准备年货,纷纷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一个谢绝了。药局陆主任知道他脾气,让爱人配好一个什锦火锅,连加热用的酒精也倒上了送去。3天后,陆主任去张光曙宿舍取火锅,只见火锅原封未动,一旁搁着小半碗吃剩的鸡蛋面条。张光曙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吃这玩艺太费时间。”他指着桌上、床上的一大堆约稿信,部属送来的待修改的论文说:“没办法,就是干不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4 07: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时时装着老百姓

28个春节在病房度过

每逢佳节倍思亲。张光曙从1960年当科主任起,31个年竟有28个春节是在病房度过的。他说:“越是过年,病人越想家想医生。只愿我往病房里一坐,他们心里就踏实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1987年春节,他的老伴刘慧君特地从美国回来团圆。放假4天,他在病房呆肋天,年三十的团圆饭,也因抢救病号过了午夜才吃。老伴了解他,只是再三叮咛:“老张啊,你可得注意身体,再不是年轻的时候啦!”

1990年春节,泰安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路上积雪七八寸厚。传染科的几个病号嘀咕:“这两天怕是见不到张院长了,老头想来也迈不动腿啊!”没想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张光曙就到病房来了。他先到伙房,检查饺子皮是不是精粉的,馅子肉多不多,然后逐个看望病人拱手拜年。中午,回到家啃了块面包,喝了一杯水,接着又忙开了。

“你们比俺亲爹娘还亲”

新泰市郊区,有位慢性肝炎患者叫方荣进,父亲和弟弟在服刑,母亲得了神经病,哥哥经济也很困难。他当了“倒插门”女婿后,因患病被迫离婚。他无依无靠,无钱治病,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腹水,眼看不行了。一天傍晚,邻居把奄奄一息的方荣进送到88医院传染科门口便走了。他自己爬到一个废弃的猪圈里过夜。护士发现后,立即报告张光曙,并请示怎么办。

张光曙答:“人家送到这里,是对解放军医院的信任,越是没人管的,我们越要管起来。”他赶到现场,俯身问:“你怎么到这里了?”方荣进流泪说:“我不行了,可我没有钱。”张光曙一把抓住方荣进的手说:“有病先治!”张光曙比谁都清楚,方荣进无救了,但能延长他一天生命也是好的。治疗上,张光曙让医生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

春节到了,张光曙专门吩咐食堂做两个易消化的菜,亲自端到方荣进床前。方荣进临死前几天,一见到张光曙就掉泪,一遍遍念叨:“你们比我亲爹娘还亲,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呀!”

方荣进死后,张光曙安排护士给他换上干净衣服,化了妆,照了象,然后送火化。

方荣进的父亲由两名公安人员押解到医院,听到张光曙尽心尽力对待儿子的事迹,看了儿子化了妆的遗像,激动得泪水涟涟,一个劲地作揖:“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我要不好好改造不是人!荣进的医疗费我以后想法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180

帖子

41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80
发表于 2005-7-7 0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情

山东省泗水县农民王永社住进了传染科。这位肝硬化腹水患者,已到过六家医院,病没有治好,钱却化了好几千,家里已一贫如洗。妻子望着身上一把骨头、肚子比孕妇还大的王永社,又咬咬牙借了几百块,用板车把他拉到了88医院。

张光曙亲自为他检查、治疗。让病人好生奇怪的是,其他医院为病人抽腹水,都是用盆子接,而这里,抽了三次都是用瓶子装,一共接了62瓶(容量500毫升的葡萄瓶)。更令病人奇怪的是,不给他输血浆,去输抽出的腹水。后来他才知道,这叫腹水还纳,处理起来很麻烦,但营养价值不亚于血浆。仅这一项就为他省下了3000多元。病人感动得落泪了:“真没见过这么好的医生!”

不输血浆输腹水,每年要少收几万元。有人说张光曙“死心眼”。张光曙却认为值得,说:“当医生的,就得处处想着老百姓的难处呀!”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就是请不动

省里一家银行的行长患肝炎,是张光曙给治好的。出院后,他为了表示谢意,在泰安市一家高级宾馆办了一着酒席,并请了地方领导同志作陪,然后派车去接张光曙。一些知底细的人劝他:“还是别去请了,那倔老头你请不来。”

行长不信。心想,不看僧面看佛面,还能真请不动?结果,“皇冠”车连跑三趟,也没把张光曙请来。

六斤元宵请了一次客

国家卫生部药检总局来了两位技术专家,专门为张光曙研制的“乙肝特异转移因子”作最后的药物分析实验。自该药临床应用通过鉴定后,张光曙便向国家卫生部申请新药文号,以便交付生产。对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专家,张光曙象对待普通客人一样,没搞一点特殊接待。

元宵节这天,院领导实在觉得过意不去,决定出面招待一下,希望张光曙破例参加。张光曙一听,赶紧说:“不用,不用,这事我早有考虑。今天我作东。”

吃饭时,张光曙把两位专家和实验室的几个同志一共8人,请到了餐桌上,桌上放着6斤元宵和4个普通炒菜。张光曙说:“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两位专家专程为我的新药而来,十分辛苦。今天我就用元宵招待大家,略表我的一点心意。”院务处长看不过去,吩咐炊事员加炒四个菜。

事后,有人问张光曙:“你就不怕砸锅吗?”张光曙答:“科学家信奉科学。共产党反对弄虚作假。如果药本身质量有问题,即使依靠吃喝蒙混过关,最终也是既害病人也害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052
发表于 2005-7-7 1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人!
爱其实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