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42

帖子

1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2
发表于 2003-7-10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264

帖子

26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4
发表于 2003-7-10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卧高阳台先生见解与南怀瑾先生多有契合。此亦旧说也,然而能新发,是所可佩! 按: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作温故知新解,且极言进学求知之乐在其中:“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则解做为学须重视知行之合一,“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时时实践,所以证辩所学,加固记忆。所学既因实践而得牢铭于心,终为我所有所用,故可为欣悦。南怀瑾先生则极言进知之“苦”在其中,与朱熹反唱;而认同程子对“习”的解释。此三子,不敢遽言孰高孰下,彼此视角不同,见得自然各异。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又,朋者,同类也,物以类聚,同气相求。或曰,人生知已难得,且动如参商,人生契阔,相见不易,故一旦有朋自远方来,自是喜从中来,不可抑遏。或曰:夫子之云有朋自远方来者,实因身处泥露而无知者,所谓圣人生时常寂寞,于是怅寄知已于后世高明,得以发其幽妙,发扬广大。此所谓朋者,后世之董仲舒辈是也。或曰:哲人每见薄于身边之人,而得共鸣于万里之外;如醉卧高阳台兄之所言。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成德之人谓之君子。或曰,此句乃前两句之后续。尹氏云:“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尽心力乎已,而不苛求于人,虽大道在胸,世无知者,不加沮也。或曰,是谓君子当有涵容,人虽不我知乃或诬我非我,淡然而已。概之,言君子接人处事,须平和淡冲。盛德之容,深藏若虚。 天地不言,而育化者众;圣人简言,而曲解者众。要在能解出新意,发人之所未发,以新人耳目,而不流于恶俗,令知者嗤然。醉卧高阳台先生此文妙解,可为经典。 加为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0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0
发表于 2003-7-1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抚掌三叹,为之绝倒. 好文章!
红尘端的有无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