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漫谈臣子

[复制链接]

4

主题

25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发表于 2003-7-2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漫谈臣子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进身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但如何挤进官场,各个时代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汉代实行察举制,地方长官除了管好任内的事务以外,还有一项职责就是向国家举荐人才,标准就是孝悌和贤能,比如人所周知的张衡想当年就是通过举孝廉后,被任用成就了一番事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纳九品中正制,由于手握大权的官吏的营私舞弊,造成了上品无寒门的景况。正因如此,隋朝皇帝发明了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的办法,并在以后的朝代不断完善。   读书人没了门第的限制,只要通过国家组织的各级考试就可以一朝升天,所以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在头悬梁,锥刺骨地玩命的学习。很多人在无数次的失败后,还是屡败屡战,勇往直前;从翩翩少年考到须鬓飘白也是大有人在;有多少人泪洒京城,一步三回头的回到江东。因此听到中举的消息范进癫狂如疯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辛苦入仕为那般?从大局来讲可能是想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于治国安邦平天下,体现一个读书人的价值;从个人来讲,恐怕不外乎是光宗耀祖,发扬门楣,以企世代相传;另一个心照不宣的目的就是做官比做老百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入了仕,就是皇帝的臣子了,别看他们在草民面前凶神恶煞,在皇帝老儿跟前却也十分的难做,所谓伴君如伴虎。整天在老虎的面前转来转去,稍有不慎,就可能如小羊般成为老虎的口中之物。因此在这样的境况下,就必然会出现见风使舵,指鹿为马的奸佞之臣。这些人整天围在皇帝老儿的跟前,时时看着皇帝的脸色,细细揣摩皇帝的心思,把个皇帝老儿哄得团团转,如同吃了迷魂药,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昏君)。这是奸臣实现计划的第一步,然后他们就会在皇帝的面前,对平时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大臣,递上点小话,最好影射他要谋反,皇帝老儿肯定暴跳如雷,立马下旨推出去斩了,还要诛连九族。这时奸臣就会额手相庆,庆祝自己少了个对手,当然国家也就少了正直之人。奸臣种子绵绵不绝,关键是专制体制是他们孳生的土壤,再加上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奸臣焉能不得手?那个生前就立生祠的魏忠贤,就是通过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从一个小小的宦官成为权倾一朝的显贵,人人都要到他的门上拜访,否则轻者不晋级,重者被诬陷,甚至死于严刑拷打之下。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恨之入骨的奸臣,却是权倾一时,位极人臣,鸡犬升天,生前显赫,死后哀荣。   有奸臣势必就会有忠臣,忠臣是奸臣的一面照妖镜。在一个乌烟瘴气,明哲保身,噤若寒蝉的朝代,万马齐喑中,总会出现有识之士震耳欲聋的呐喊。那些敢于和奸臣做殊死搏斗的就是历朝都有的忠臣。他们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关键的时刻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愤投汨罗的三闾大夫;屈死风波亭的岳氏父子;留得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被反间计杀害的袁崇焕……也许在今天看来,他们有些愚忠,有些不识时务,但谁又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谁又能把皇帝和泱泱大中华严格地区分开来?   奸臣在当朝是呼风唤雨,但死后却是遗臭万年,忠臣死无全尸,乃至连累家人,但却是名垂青史,但历朝历代大忠大奸的臣子毕竟是少数。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就是生前死后都宠荣有加的大臣,也是可圈可点的。这种大臣生在盛世,一般伺奉的是个开明的皇帝,他敢于给皇帝提出不同的意见,而这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也能听进这逆耳的忠言,甚至可以对这样大臣的所谓更放肆的建议,也能强压住火来接受。比如唐朝的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臣,但玄武门政变后,太宗却能不计前嫌,为己所用,说到底是太宗眼光高远,不是小肚鸡肠之人,也正是如此,太宗才是个成大事的人。其实开明如太宗者于皇帝中也是凤毛麟角,而魏征也几次险些丧命,太宗曾恨恨地要“杀这田老儿”呢。但是不管是皇后贤惠,还是太宗大度也罢,魏征总算有惊无险。而魏征又怎能不为了李氏王朝竭尽全力,因为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魏征曾发自内心的对唐太宗说:他不做奸臣和忠臣,他愿意做个良臣。因为这样皇帝不担骂名,臣子也能安享晚年,善始善终。   不做奸臣,但我也不喜欢做忠臣,忠臣留给我们太多的惨烈,让我们感觉历史的沉重:我喜欢良臣,因为那是国家的大幸,人民的大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4

帖子

26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4
发表于 2003-7-2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闲云妹妹滔滔若江河,佩服。 你所列举的几个忠臣都没有和奸臣搏斗。有的是被奸臣陷害的,象袁崇焕则并非死于反间计,主要是皇帝不明智。 忽然想起冯巩和郭东林演的那小品里一句话,下回该轮到咱们太监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

帖子

31

积分

功勋会员

积分
31
发表于 2003-7-2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扪虱笑聊在2003-7-2 17:13:14的发言: 。 忽然想起冯巩和郭东林演的那小品里一句话,下回该轮到咱们太监了吧?
这个系列真不错。 下回该写谁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69

帖子

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
发表于 2003-7-3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45

帖子

2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7
发表于 2003-7-5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根辫子还要拖多久?——对电视剧满是“清宫戏”的质问。 2、“扫皇”急于“扫黄”——〈皇帝与流氓〉一书的主旨之一。 3、微中山先生,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割去辫子,却未割去“尾巴”:政协委员见毛感慨曰“皇帝来哉”,台湾蒋氏父子去世用“薨”、“驾崩”。 4、有“臣民”甚至“子民”,有“游民”甚至“暴民”,就是没有“公民”,更没有“世界公民”(马克思)。 5、“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朝登凤阁,便为人上人”,诱惑太大了,也难免“官本位”。金字塔虽然看似高不可攀,但好在还可以处中层蹂躏下层。 6、爱国,就是爱政府,甚至就是爱皇帝(领袖)本人。“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也只反坏皇帝,不反好皇帝——“皇帝情结”岂独群氓有,文人骚客更甚,所以“帝王之师”、“谏士”就成了追求,人身依附也就成了“皮上的毛”。 7、袁崇焕是被皇太极的反间计所害;魏征死后亦被追回谥号、掘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