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8:13:00

先开贴,自己给自己挖坑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8:19:00

<P>不得不承认,诗歌是有技术的,更准确地讲,诗歌是有技艺的.技艺这个词,好象是在谁的帖子下读到过,一个木匠需要技艺,一个诗人也需要技艺(好象是木朵吧).在诗歌评论方面,个人比较喜欢木朵,老左的以及格式的.这也算是给我这个观点一点支持和信心吧.</P>
<P>大家应该知道<a href="" target="_blank" >斯诺克</A>台球上的中国神奇小子丁俊晖,十三岁在他老家宜阳地区就无人能敌了,想来绝对是个台球上的神童也或天才吧.当听他谈成功的时候,他总是讲到练球时候的艰辛.苦练+天才是成功的基础,我想,诗歌也是一样的</P>
<P>好的诗歌是看不到痕迹的技艺,有人反对诗歌的技术,或许技术和技艺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吧!</P>
<P>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br>牛衣古柳卖黄瓜。<br><br>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br>敲门试问野人家。<br></P>
<P>很简短的一首小诗,通篇看不到一丝比喻的气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8:44:38编辑过]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9:00:00

<P>忽闻江上弄哀筝。<BR>苦含情,遣谁听?<BR>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BR>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P>

<P>"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的转折感觉很快又感觉很慢.如果从思路上来看,人不见,心哀痛,这是常见的写法,让人感觉自然而理所当然,那么也是理所当然的白痴写法,这样写法好象也看不技术的写法.而诗人的转折太快了.而如果从对物镜的描写看,诗人的镜头是慢的,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山中听到曲子,抬头时,却什么也没有,只有诗人茫然的目光向远处张望,迢迢不断的群峰,阻挡了诗人的思绪和想象?诗人沉默,群山沉默,一切在曲子过后,显得无比的空荡而寂寥,诗人的哀痛迢迢不断如"春水"向无限的远处流淌.这样的境界和"人不见,心哀痛"境界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P>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9:01:00

当然,我承认,我是一相情愿地这样理解
<P><STRONG>误读是伟大的。因为是误读成全了许多伟大的作品</STRONG></P>
<P>这也是谬论?而我总是想谬论也有谬论的道理,既然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极其容易产生误读,那么我不能说我对诗人的谬论没有误读,那么我只能说谬论也是我一相情愿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9:04:55编辑过]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9:13:00

<P 0cm 0cm 0pt">前天早上一出门,我就被眼前的白茫茫的一片惊呆了,一夜的功夫,雪就落了厚厚的一层,积在路上,冬青上,屋顶上,我忽然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从昨天上午就开始飘落的小雪花,在地上还见不到白的影子,只是湿漉漉的,仿佛下着小雨。到了下午,雪花就开始扩张起来,当然还没有鹅毛那么大。下班后回到店里,看着店里小女孩单薄的身子以及风吹既透的小棉衣,刚想开口问她,冷不冷。我还没有张口,小女孩就一脸阳光地笑着说:一会下班我得去玩雪堆雪人,喊来佳佳,打雪仗。我一下子就被她感染了,刚才还在思量着,气温降低了,店里的棉衣该买的快了吧,可是雪下得道路行路也很困难,人会不会呆在家里,出来购物的人会减少很多的。我忽然觉得:对存在的事物都有许多难以企及,更何况把物境又变成了文字呢?</P>
<P 0cm 0cm 0pt"> </P>
<P 0cm 0cm 0pt">大雪终于落进郑州,郑州的一百万人民遭遇到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在纷纷扬扬的雪中,勤劳的清洁工,在奋力的铲去道路上的积雪,而学生娃子在车上埋怨着,要迟到了,要考试了。我是雪的目睹者,可我无法写下一百万人每个人的表情、动作。当然,我也无法把任何一首咏雪的诗朗诵出口.</P>
<P 0cm 0cm 0pt"> </P>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4 09:15:00

<P>歇歇再来,呵</P>

三郎4180 发表于 2006-1-26 12:42:00

我这里整整一个冬天还没下雪,今年不对劲了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26 13:47:00

<P>三郎兄好:)郑州也只是下了一场雪,可苦了赶回家过春节的人了!</P>
<P>在这先问春节好!</P>

沧海明月 发表于 2006-1-30 22:33:00

他娘的,遇鬼了,昨天都爬不上来,今天又是,只好一遍一遍听歌!!!!

三郎4180 发表于 2006-2-14 18:28:00

呵呵,真是粗俗飞扬了,他奶奶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误读与污蔑